•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糖尿病诊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冯若,金辉出版社:华龄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试读:前言近年来,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2.8亿人患有糖尿病,我国则是糖尿病的“重灾区”,仅成年人的患病人数就达9200多万,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毫不夸张地说,糖尿病这个“杀手”,有可能威胁到每一个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血糖长时间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对全身各个器官及其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引发一系列的急、慢性并发症如中风、高血压、脑梗塞、失明、肾衰竭、神经损伤等,重者导致残废或死亡,甚至是猝死,因此糖尿病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甜蜜杀手”。尽管这个杀手威力巨大,但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望文生义的水平,或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富贵病”离自己很遥远。而事实却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离我们越来越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糖尿病的雷区。为什么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是哪些因素诱发了糖尿病?什么人容易患病?这些问题,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一些患者也不明所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患病,自己却浑然不觉,并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肥胖、妊娠、感染、精神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肥胖已成为公认的糖尿病高发的主要诱因。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趋向于享受型的生活方式: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被摆上餐桌,三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出门开车或坐车取代了步行和骑车。人们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运动却少了,身体越来越重,由此加重了胰岛的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促使糖尿病高发或一些带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提早发病。而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也会扰乱机体内分泌系统而诱发糖尿病。可以说,多数糖尿病都是“吃”出来、“闲”出来和“烦”出来的。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疾病。只要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在平时通过“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医药、教育、检测全面治疗,减少糖尿病诱发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完全可摆脱终身服药的痛苦。《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普及读本,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和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有效防控,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书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临床分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心理等各种治疗和保养手段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精心收集的降糖验方、秘方实用有效,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型、易患人群、早期征兆、检查、诊断标准等基本知识和糖尿病的认识误区;第二部分分析了西医针对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如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和移植手术等,同时就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就医、漏服药物的补救方法、药物的保存等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第三部分是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包括糖尿病病因、分类、治疗措施和各类中药方剂的使用;第四部分阐释了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中西医治疗措施,包括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第五部分介绍糖尿病的自然疗法,包括营养素疗法、饮食疗法、中草药疗法、药膳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读者可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素、蔬菜、水果、菜肴、常用降糖中草药以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古方、验方、秘方等;第六部分介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方面和保健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与分析,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正确管理自己,趋利避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家属提供更多关于糖尿病急症的处置措施,同时给予患病亲人更多的理解和有效的科学帮助;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可以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了解,提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引“糖”上身。第一部分认识糖尿病第一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的名字名副其实,精炼科学,准确地概括出糖尿病的具体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也就是说,只要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尿中一定含有糖分。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出现很早,古代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都留下过有关糖尿病的记录。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世纪,医学家才彻底揭开了糖尿病的神秘面纱。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表现特征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当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尿中就会出现糖分。这样,糖尿病就发生了。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失常,体内的蛋白质,还有脂肪,都会出现代谢失常。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控制,就会导致肾、眼、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便会发生失明、肾衰竭、下肢坏疽、中风或心肌梗塞,最终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年在全球性的“争取联合国通过糖尿病决议”运动中公布出的惊人数字——在地球上,每10秒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死亡,在同一个10秒钟内,就有两例新的糖尿病病例发生。据此推算,在一年内,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6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壮大的“糖尿病大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已经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相当。2009年10月底,第20届世界糖尿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数据,当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85亿。多么惊人!要知道,1985年的时候,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只有3000万,2000年时,人数增加到1.5亿。新世纪不到10年,糖尿病患者竟然接近3亿。如果照此发展,到2030年,世界糖尿患者将达到4.35亿。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展还出现新的特点,那就是,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中青年患者所占的比例快速增高。基于此,国际糖尿病协会发出警告,声称若不加以关注,糖尿病的发展将面临失控的危险。国际糖尿病联协会的姆班亚教授说:“最新的糖尿病地图的数据表明,糖尿病蔓延已经失控。在与糖尿病的战斗中,我们正在节节败退。没有国家会幸免,而且没有国家有能力打败这一共同的敌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和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急剧增加,发病率也快速增长。据2009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4320万人,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糖尿病发病率也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5%,而城市的发病率则逼近10%。也就是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患病人数也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医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快速发展,主要与国人错误的饮食观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虽然糖尿病病因至今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也无法根治,但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并且,饮食治疗是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如果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用药、及时的自我检测和一定的心理治疗,我们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血糖是什么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糖。糖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人摄入食物以后,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分解燃烧产生人体所需能量。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与全身的组织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消耗和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则是失衡的。在人体中,主要由肝脏、激素和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糖。·肝脏。在血糖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体内的血糖来源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血糖的平衡。患有严重肝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激素。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这些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其中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导着葡萄糖在体内的合成和转化,是调节血糖的最重要激素。其余五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糖。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得血糖保持平衡。·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在肝脏、激素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胰岛素是什么谈到糖尿病,就不得不提到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来源是胰腺。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胰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器官呢?胰腺位于肝脏和胃的下部,长约15厘米,重约70~100克左右,外形像是一把勺子,顶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功能是指分泌胰液至消化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内分泌功能就是指分泌胰岛素等人体激素的功能。发生了糖尿病,常常是因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所致。胰腺中有一个像小岛一样分布的细胞团,因而人们称其为“胰岛”。胰岛内的β细胞能生产出一种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了。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帮助降低血糖的激素,因而它的分泌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血糖的水平。胰岛每天生产大约50单位(相当于2毫克)的胰岛素,约占人体中胰岛素总量的1/5。两者之间的关系血糖进入人体后,其中大部分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的,因为在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叫做“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胰岛素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胰岛素既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异生,降低血糖的浓度。血糖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论进食与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较稳定。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会变得很差,而血糖也无法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受到严重损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虽然糖尿病患者有着类似的症状,但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却不尽相同。据医学界研究,现在有一部分可以找到确切的原因,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根据临床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糖尿病研究的学者们就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一个家族有糖尿病患病史,则家族的血统亲属患病率高达34.3%,是普通人的26倍。此外,如果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糖尿病患者,那另外一个也有50%的发病几率。所以现在很多专家认为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基因遗传。糖尿病的发生与否不是由个别基因决定的,而是其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肥胖。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肥胖。肥胖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功能就会出现损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糖尿病。据统计,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肥胖者,而且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程度也有很大关系。·饮食习惯。糖尿病是个“富贵病”,据调查,越是富裕的地方,得糖尿病的人就越多,像我国的发达地区,如广州及珠三角地带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约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现代社会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特别是甜食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过多食用,进食没有节制,加上运动又少,容易发胖,种种因素致使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而且现在的糖尿病已经开始从老年糖尿病向中青年,甚至儿童转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妊娠。妊娠过程中,孕妇妊娠后期由于生理原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少数人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但病毒感染是否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我们的身体要想正常运作,就必须通过食物获取各类营养物质,而糖分(碳水化合物)则是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糖分主要是以谷物类、薯类、砂糖和水果等食物形式进入人体的,经人体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或是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以备肌肉运动所用。人们常说的“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的简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血糖的水平是经常变化的,一般在饭后,血糖的含量会明显上升。健康人在饭后血糖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自动增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其作为热量被消耗。因此,大约在饭后一小时左右,经过人体紧张的工作,血糖的水平就开始下降,饭后约两小时,血糖的水平就能基本恢复正常。当然,这都是针对一切正常(包括器官的功能和我们的饮食量、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来说的。然而,如果我们摄入体内的糖分过多,无法被身体及时消耗的葡萄糖就会存留在血液中。这样,过多的葡萄糖就需要大量的胰岛素促进吸收,短期内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若长期如此,胰腺就会逐渐疲劳以至功能衰退,逐渐变得无法顺利分泌胰岛素、无法自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或者所分泌的胰岛素质量欠佳,不能有效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上升,在空腹的时候或者吃饭两小时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持续,形成比较“稳定”的高血糖状态。在血糖上升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目前,大多数人都不能及时发现,因为他们在健康的时候很少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未加以纠正与改善,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么高血糖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血糖水平正常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脏的肾小管再吸收,而不会进入到尿液中。但是,当到达肾脏的葡萄糖太多的时候,肾小管就无法将它们完全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就会进入尿液,形成“糖尿”而排出,被人们发现。前面已经谈到,糖尿病是因为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得名。糖尿病的分类与分型1965年,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大多数,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继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极少数,发病原因较明确,大都继发于胰岛细胞的广泛损害,如胰腺炎、胰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报告中又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分类的新建议,1985年还作了某些修改。下表就是1985年进行修改后的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耐量异常的分类。199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专家委员会认为下表的分类尚不够全面,遂对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基于治疗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术语,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不将糖耐量低减作为一种分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取消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专家委员会又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下面仅就较常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进行介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和酸中毒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临床表现。这类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以儿童多见,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所致。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个体才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和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缺乏。1型糖尿病发病快,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就被彻底破坏掉了。部分患者会有一个缓冲期——几个月后,胰岛β细胞才会被彻底破坏掉。因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只能通过体外补充来获得胰岛素。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防止其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生存。1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发病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儿童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3~4岁和11~12岁两个年龄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1型糖尿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损伤两个方面。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的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使其转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顺利地打开葡萄糖通道,血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就是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异常升高。如果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耗竭,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无限需求,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随之升高。胰岛功能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也就是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胰腺的β细胞进一步严重受损,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各种状态下的需要,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就会严重缺乏。这个时候,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属于生活方式病,它与过量饮食、缺乏运动及过量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如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90%以上。妊娠糖尿病所谓妊娠糖尿病就是指妊娠前没有糖尿病,妊娠以后出现了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常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出现,因为这一阶段的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不过,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会很快回到正常水平。也有一部分患者血糖会持续较高水平,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那些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的妇女,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会比常人高很多,因此,要经常做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遗传因素和肥胖症是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就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检查。从这点看,怀孕后吃得越多对孩子越好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科学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把摄入人体内的葡萄糖有效地组织氧化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呈阳性,随之出现代谢紊乱。为了能及早地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糖尿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多食。多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食物在肠胃消化后转为葡萄糖,而葡萄糖还没能被充分利用,就从尿中流失了。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短缺的部分需要从体外补充,患者的饥饿反应加强,故出现多食,多食是为了补充尿中失去的糖分,而多食又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又会增加,饥饿感加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多食易饥,也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多尿。多尿即尿的频次和尿量增多。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中排出,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故出现多尿症状。一般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尿糖越高尿量越大。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尿量可以达到3000~5000毫升,甚至超过8000~10000毫升。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大,肾囊膨胀,患者可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多饮。多饮是由于多尿引起。多尿使体内流失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皮肤脱水而失去弹性。患者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相同,且饮不解渴。·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葡萄糖,而身体就会用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加速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速度,再加上水分丢失,患者体重急剧下降,形体消瘦。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三多一少”典型临床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成年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典型症状就不明显。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得病的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体检时或因为牙周炎、皮肤溃疡、水肿、视力减退等,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尽管此时他们的血糖已经很高,但他们并没有尿糖,因而“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时就医治疗。糖尿病的病症信号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国内外医学界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一旦患上,必须终生治疗。因而为了避免它对我们健康的侵袭,对其进行积极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糖尿病形成的过程中,每个人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大大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平常的自我监测中发现身体出现下列异常症状,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了。·口渴。每天总是感觉很口渴,虽然已喝了不少水,但仍不能解渴。·饥饿。尽管每餐吃得不少,但总有饥饿感,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开始逐渐减轻。·小便次数大大增加。小便排出量比平常多了2倍左右,而且一旦喝了水,大约一刻钟后就想立即上厕所。·身体疲乏、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增多,但仍然不够供应机体的需要。·消瘦、虚弱:没来由地人就变得消瘦、体重下降,或胖人变瘦,易感疲乏、虚弱无力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特异表现。·餐前或餐后数小时出现饥饿、心慌、乏力且四肢颤抖的现象。·出现肌肉痉挛,小腿肚抽筋等现象。·上楼梯时突然一侧腿膝关节乏力有欲跪倒现象。·无其他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现象。·无明显原因地出现性功能障碍现象,如女性月经紊乱,男子性欲减退或阳痿。·老年人出现性欲亢进现象。·齿槽溢脓,这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和重要征兆。·手足时常出现麻木,甚至有剧烈疼痛感、热感、虫爬感。·反复发作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征兆。·舌面上出现没有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菱形舌炎)。·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可能是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应引起注意。·皮肤上经常反复出现毛囊炎、疖、痈、癣等。·出现发展迅速的白内障。·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状,这是功能性腹泻,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手足发凉,全身发抖,有时还出冷汗。·受到创伤的地方,伤口的愈合速度大大低于从前。·血压和血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增高。·感觉神经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痹等症状。·耳道经常发炎,或是耳垢突然增加。·尿液检查中,曾查出尿中含有糖分。·血糖检查中,曾查出血糖水平稍微偏高。·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乃至昏迷症状。·尿道、胆道、肺部、皮肤等部经常出现反复感染症状。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有典型的症状,也可能毫无征兆,或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或者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表现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诊治。另外,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一些有别于男性的症状:·阴部瘙痒。这是尿糖刺激局部所致。·出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并伴以白带分泌。·性功能障碍。·腰臀比例过大(正常的腰围与臀围比值为0.7~0.85)。·孕妇产下巨大婴儿。糖尿病孕妇有l5%~25%的人分娩出巨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再有,小儿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小儿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较急,发病比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下面是小儿糖尿病的几个表现:·多食、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委靡,经常性的遗尿。·起病急,发病前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反复起疖肿或湿疹,而且不易痊愈。·腹痛、腹泻,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频繁呕吐,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症状。·排尿困难,患儿体内糖代谢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神经、肌肉等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排尿不尽。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和血糖检测,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误诊。糖尿病的严重危害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排尿量增加,上厕所的次数更加频繁,口渴的感觉很明显,于是便大量饮水。因为当血糖上升时,血液的渗透压会随之增大,身体细胞里所含的水分就开始向血管转移,尿的正常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产生大量尿液,进而出现脱水症状。与此同时,由于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葡萄糖无法被身体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所以会觉得全身乏力,肚子的饥饿感增强,于是食量逐渐增加。然而,虽然吃得更多,但结果却只见血糖值上升,身体并未发胖,相反体重却不断减轻(其原理前文已经提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波及到身体各处。相继出现的症状有手脚麻痹、疼痛、冰凉(以上三种情况常常左右对称发生,夜里感觉尤为明显)、小腿抽筋、站立时抽筋等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牙周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高血压、脑梗塞、体位性眩晕、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性肾病、肾盂肾炎、胆囊炎、畏寒症、膀胱炎、便秘、腹泻、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全身肌力减退、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全身性皮炎、足部坏疽(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等。这就是糖尿病的巨大危害,就是由于血糖上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肾病,它们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更要命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和高血压、高血脂合并出现,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其中,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由于持续的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纤维传递能力下降引起的。这样,末梢神经、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表现出种种症状。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眼部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所引起的,将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同样,糖尿病引起肾病也是因为肾脏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造成的。由于肾脏的功能减弱,处理废物的能力下降,体内的有害物质就会在血液中积存,进而损害到全身各处,甚至引发尿毒症而导致死亡。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有的会突然发病,有的则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的。临床上,多种并发症同时出现的病例也很常见,它们共同作用会造成整个身体的严重病变,导致器官和身体衰竭,最终危及生命。而这一切都是由高血糖造成的。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急性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患者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为10%。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后,其死亡率大大降低,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1%。目前,在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左右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患者逐渐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冠心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患者的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糖尿病易患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但它所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患糖尿病糖尿病的遗传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后使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做到饮食均衡,合理运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预防对于那些易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有家族病史的应及早做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肥胖者首先,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压,而且胖人多不爱活动,使糖代谢减慢,造成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肥胖的人摄食量过高,脂肪细胞变得肥大,对胰岛素需求增多,胰岛细胞负荷过重,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所以,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首先应该预防肥胖,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肥胖带来的健康损害(1)脂肪代谢紊乱;(2)高血压;(3)2型糖尿病;(4)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5)脂肪肝;(6)脑血管疾病:脑血栓、暂时性脑缺血;(7)骨科疾病:变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8)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肥胖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它也可以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更应该合理饮食,杜绝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精神紧张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临床中还发现,易怒,脾气暴躁,爱生闷气,肝火旺盛的人,血糖容易升高。同时,精神紧张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也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最近,医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紧张时可分泌一种物质,促使血糖升高,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因此,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注意调节放松自己的情绪。妊娠期妇女在妊娠期,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这种激素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糖尿病只是暂时性的,生产之后会自然恢复,不过也存在康复数年之后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此外,有食欲正常而体重明显下降,却找不到原因,妇女分娩巨大婴儿,年龄超过50岁,肢体溃疡经久不愈等情形者,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爱喝酒的瘦弱男性我们都知道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可是,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国力癌症中心预防研究部,在英国的糖尿病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瘦人同样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比较瘦的男性如果饮酒量增多的话,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高。参与此项研究的日本虎之门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野田光彦分析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双重作用。首先,胰岛素可以抑制人体血糖值的增高,而在身体瘦弱的人当中,多数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都比较弱;其次,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长期饮酒也会导致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所以,体质瘦弱的人再饮酒的话,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会变得更差。”野田主任因此建议,身体较瘦的男性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控制饮酒量——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80毫升(酒精含量不超过20克),这样才能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天睡眠不够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丹尼尔·戈特列布,在美国《内科学档案》周刊上发表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与每天睡7~8小时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要高出2.5倍,也就是说,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以导致糖尿病。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对1486名年龄在53~93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调查时得出的。由于研究已经排除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对于实验者的影响,因此戈特列布教授认为睡眠时间长短与糖尿病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什么因素使睡眠时间过短与糖尿病产生联系尚不清楚。戈特列布教授进而强调,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项研究都再次表明了充足睡眠的重要性。第二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确诊糖尿病需做哪些检查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检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糖尿病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糖升高,如果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出现了异常,我们就应该马上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确诊糖尿病需做的检查包括:尿糖检查、血糖检查和葡萄糖耐量测试等。通过检查确认患有糖尿病后,还应该做更详细的检查来确认糖尿病的类型以及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如血糖日差变动、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血糖检查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检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等3项检查。·空腹血糖值。空腹血糖值是指早上起床后到早饭前空腹状态时的血液血糖值。检查前一天晚饭后不能再进食。血糖值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为空腹血糖异常,大于7.0毫摩尔/升便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餐后血糖检查与空腹血糖检查是相对应的。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尔/升,健康人在进餐后,身体会自动将血糖值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会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会达到11.1毫摩尔/升以上。·葡萄糖耐量测验。清晨空腹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并于服用前和服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抽取血液进行血糖测定。在葡萄糖耐量测验中,如果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通常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这三项检查中如果有一项检查结果超过了标准值,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血糖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饮酒,注意饮食,尽量保持平常的状态去接受血糖检查。同时,为了检查结果更加准确,至少要做两次以上的检查。如果血糖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相检查糖尿病的流程问诊:在检查之前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值高不高等。BMI(体重指数)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判断肥胖度。空腹尿检:空腹状态下,检查尿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质、白蛋白含量。空腹血糖检查:空腹状态下,测量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测验: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测定血糖浓度。每30分钟采血、采尿一次,同时测定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眼底和眼压检查:检查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血压脉搏检查:检查动脉硬化的发展程度。跟腱反射检查: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性神经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当血糖值升高后,葡萄糖很容易就会跟血红蛋白相结合,这样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增多,糖尿病也会随之加重。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有关系,因为血红蛋白一旦与葡萄糖结合就不会再分开,直到血红蛋白死去(一般血红蛋白的寿命为3~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值不同于血糖值,血糖值在进餐前后有很大的变动,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在进餐前后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佳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的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比例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临床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它会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还会使眼睛内的晶状体被糖化,可引发白内障;它还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作为长期的血糖控制指标。若糖化血红蛋白值小于6%,表示血糖控制理想,若大于10%,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有研究证明,大多数空腹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减低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增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作为糖尿病筛选时应用,但也有人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诊断糖尿病不是一个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和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越大。·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制定降糖治疗策略。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餐后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4%时,则空腹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空腹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在控制血糖时应两方面并重。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由于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1天,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治疗近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反映患者过去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作监测糖尿病病人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对于急性代谢失常的糖尿病患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胰岛素强化治疗等尤为适用。糖化血清蛋白不能作为筛查糖尿病患者的依据,但它对于追踪病情、观察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糖化血清蛋白的正常值为1.9(±0.25)毫摩尔/升。尿液分析糖尿病人的尿液含糖量要比一般人高出很多,每天尿中排出的糖超过150毫克称为糖尿。不过尿糖值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尿糖值也会因为前后两天所吃食物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只通过一次的尿液分析是诊断不出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正常情况下,一天内通过尿排出的糖应为30~130毫克。如果血糖值超过8.9~10.0毫摩尔/升,尿糖值就会随之升高。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取尿,否则可能会导致化验结果不准确,影响糖尿病的确诊。血脂质分析血液里的脂肪叫做血脂,它来源于食物经肠胃消化吸收的脂肪,一般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仓库,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将多余的“燃料”储存起来,等到饥饿时则动员脂库分解,用来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脂质代谢紊乱在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血脂含量对了解病情、分析和判断药物治疗情况有很大的意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机体内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糖尿病性高脂血症是一种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在血浆中大量堆积,血浆甘油三酯常在22毫摩尔/升以上。血脂异常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不仅有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异常,而且脂蛋白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还有糖耐量减低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脂代谢也会发生异常,乳糜微粒和乳糜微粒残骸增加,大而漂浮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经肝三酰甘油脂酶处理而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查血脂应注意的事项:·禁食12~24小时后抽取静脉血化验。·抽血前数天最好停用血脂调节药物、降压药、激素等影响血脂的药物,如服用则记录用药情况。·抽血前至少两周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禁止抽血前大吃大喝。抽血前最后一餐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以免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近期体重稳定,无急性病、外伤和手术等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变化与各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病理改变及病情转归均密切相关,故β细胞功能检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以猪胰岛素为抗原取得特异抗清组成放射免疫试剂,可以有效地测定人血清中胰岛素的含量。根据胰岛素释放的曲线,对糖尿病的分型、鉴别诊断、判断胰岛β细胞的功能、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等均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在饮葡萄糖后30~60分钟出现胰岛素释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血中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呈平行关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包括以下3种尿液的检查方法即时尿液:取任意一次排尿尿液。只取中段和后段尿,因为前段尿液可能含有沉淀物和尿道细菌等。晨尿:晚上睡觉前把尿排尽,第二天早晨取尿的中段和后段,晨尿属于浓缩尿液,如检查有异,则视为有病。分杯尿液:将尿液的前2/3收集到一个杯子里,剩下的收集到第二个杯子里。通过检测哪一个杯子中出现血尿,可判断出血部位。收集一定时间内的尿液。24小时尿液:这种方法可测定肾功能、一天内尿的蛋白量和糖分的摄入量,以及排泄状况。类型:胰岛素释放障碍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且饮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值呈低水平状态,峰值低于正常值。表明胰岛素障碍导致迟缓反应。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口服葡萄糖后没有明显反应,部分患者高峰值出现在60~120分钟后,表明胰岛素分泌迟缓,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型,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增多型: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表明胰岛素分泌功能偏高。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C释放测定C是胰岛素分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β细胞分泌C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C分泌量较多,那么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也较多,反之,C分泌较少胰岛素的分泌也会较少。因糖尿病患者C水平与临床分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所以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C的分泌水平可以准确反映出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判定糖尿病的类型以及其严重程度。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空腹及葡萄糖耐量后1、2、3小时血清C的含量。C清除率为5.1(±0.6)毫升/分钟,较胰岛素1.1(±0.2)毫升/分钟为高,C每日含量相当于胰岛素的5%,占胰岛素分泌总量的0.1%。胰岛素抗体和血清胰岛细胞抗体测定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用药剂量的增加,加之外源性胰岛素不纯,部分患者会产生胰岛素抗体。还有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不断增加而病情却日益加重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就应该检测胰岛素抗体。检查结果若呈现阳性,表明已经产生了胰岛素抗体。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免疫关系密切,在血清中可测出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细胞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高达65%~85%,随着病情的延长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率为10%,但这些患者最终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的非糖尿病患者60%~70%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应用完整的胰腺组织或分离的胰岛细胞作为抗原,可以测定胰岛素细胞抗体,具体方法有免疫组化法、荧光免疫法、酶免法3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糖尿病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它的诊断、分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产生了许多实验室标准。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糖尿病诊断新标准,我国医学界大多也引用此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为糖尿病。(2)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千克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可诊断为糖尿病。(3)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小时及1小时血糖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1999年WHO推荐标准如下:(1)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有口渴、尿液增加、体重减轻或反复感染等症状,如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2)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3)IGT,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和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且<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4)IFG,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且<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所有人均应做OGTT以排除糖尿病。(5)OGTT要求:过夜空腹(10小时)后进行;早晨采空腹血标本;喝75克葡萄糖溶于250毫升水中;采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标本(只需一次标本)。2004年美国糖尿病医学会糖尿病诊断基准如下:(1)有糖尿病的症状,加上任意时间测得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2)空腹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26毫克/分升(7毫摩尔/升)(空腹的定义为至少8个小时未进食含有热量的食物)。(3)在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受试者必须口服75克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符合前三项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诊断注意事项要准确无误地诊断糖尿病,患者必须详细告诉医生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并进行详尽的身体检查和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而不至于漏诊、误诊。·在诊断糖尿病时患者应详细陈述有无家族病史,因为糖尿病具有遗传因素。·是否有既往病史,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末梢神经炎等。·有无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症状,即有无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形体消瘦等这些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也许有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比如食量增加,好多人会认为是好事而被忽略了。·妇女患者要注意有无异常分娩(流产、早产),生产巨大婴儿,外阴瘙痒等症状。·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肢体肥大症等。·尿酮阳性不一定是酮症酸中毒。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极度饥饿、呕吐频繁时也会出现酮尿,此时酮尿程度相对较轻,且血糖不高或降低。另外,患者在做糖尿病检查之前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正常饮食和体力活动至少3天;·检查当天早晨勿进食、饮水、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检查前停用激素、利尿剂、避孕药3~7天;·近期无急性感染、创伤、酮症酸中毒及情绪的剧烈波动;·早8:30前携带当天零点后第一次小便10~20毫升到医院进行检查,抽4次血,中午12:00之前做完检查。第三章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吗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缺失或者减退是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后的杀手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并没有大的损害,胰岛功能都在正常的范围内。病理学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会显著减少,在1年内死亡的病例,β细胞的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而2型糖尿病90%的病人的胰岛改变为胰岛淀粉样变性,胰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之间,胰岛β细胞数量仅中度或无减少。那些淀粉样的物质称为胰淀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内存在大量的这种胰淀素,它们并没有按照正常情况释放到血液中,而是堆积在胰岛内,从而造成了胰岛的损伤。这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过程,所以说,不是胰岛的损伤造成了2型糖尿病,而是2型糖尿病的发展造成了胰岛的损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由于胰岛的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糖耐量减低者离糖尿病很远吗以往糖耐量减低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隐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患者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被告知血糖浓度异常——这些患者的血糖值高于正常的血糖值,但还没有达到可确诊为糖尿病的水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听说这种情况就放松警惕,不做进一步的检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我们知道,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这些患者将来极有可能患糖尿病,而且糖耐量异常患者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也比血糖值正常的人要大。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就要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干预治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糖尿病胰岛素要一直打下去吗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 糖尿病诊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王广尧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糖尿病诊治试读:前言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高。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其中男性为12.1%,女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为10.3%。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其致残率、致死率很高,目前医疗水平还不能治愈本病。有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者的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所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祖国传统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千年的历史,经验丰富,方法独特,理论自成体系。多年来,很多名医大家对糖尿病的治疗都颇有心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代表当代中医临床、科研的最高水平。本书从诊治用药的角度,根据全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大量的医论、医话、医案等文献资料,编辑总结了数十位全国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到经验,揭示了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各具特色的理论简介和治疗规律,着力反映各位名家的用药特色,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言而喻。每篇文后,均附录各位名医的秘验方,这些方剂均为名家的经验结晶,经过数十年临床反复验证,千锤百炼,疗效确切。这些秘验方不仅为广大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而且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内容,弥足珍贵。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韩捷编审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忱。编者2015年7月3日第一章糖尿病消渴病宜滋阴助阳任继学任继学,男,1926年生,吉林扶余人,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二批、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擅长治疗中医急症,主编我国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专著《悬壶漫录》,主编《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等,并发表“中风病辨治”“脑髓消病的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对于本病的治疗不可单纯滋阴补液,要顾及阳虚的一面,只有调整机体阴阳、水火之平衡,才能使脏腑气血调和,相互为用。故临证常以阴阳两纲统论三焦辨证,用以下药物治疗消渴。鬼箭羽活血通络、推陈致新,此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寒凉苦泄,破血通经,临床可用于瘀血所致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胸痹心痛及癥瘕瘀肿等。我常用鬼箭羽活血通络,治疗消渴。消渴病久,本元虚损,气虚则血瘀,阴虚则血涩,久病久虚皆可入络,导致血瘀,即《素问·痹论》所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瘀滞既成,陈腐难去,新血难生,瘀虚交互为患,产生恶性循环,终致阳气不得敷布,津血不得畅荣,使消渴之未病引发,已病更甚。《血证论》记载“血渴”病机云:“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血渴虽非完全等同消渴,但其因瘀致渴的病机则是相同的。瘀血滞留,补益清润药物不能加于好血,难以取效,故以破瘀生新为要务。鬼箭羽“破陈血”(《药性论》),具有活血通络,推陈致新,恢复水津平衡,可使补益药物活泼畅荣而不滋腻,治消渴常用的剂量为15g。猪胰峻补命门、拨乱反正。此药甘温滋润,血肉有情,体属阴精,涵养真阳。以脏补脏,峻补肾命,使阴阳水火协调,冲和则消渴自止。临床常水烫后焙干研末服。缫丝泻火升清,能止消渴。缫丝即蚕茧,始见于《本草蒙荃》,味甘性温,主要有止渴、缩尿、止血的作用,临床可用于口渴、尿频、尿血、便血、血淋、崩漏及痈肿疮毒等。常用缫丝治疗消渴症之口渴、尿频,用量可至50g。木馒头散瘀解毒、通行脉痹。木馒头“通经行血”(《生草药性备要》),“破陈血”(《本草备要》),首载于《本草拾遗》,甘寒通利,微涩固摄,主要有通乳利水、消肿止痛、固精止血的功效。临床可用于乳汁不通、小便不利、痈肿疼痛、遗精便血等症。用木馒头散瘀解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附:秘验方介绍自拟消渴经验方【组成】缫丝50g生地50g知母5g肉桂5g三棱10g莪术10g仙鹤草20g【功效】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主治】用于阴虚燥热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腰膝酸软,舌质暗,舌下络脉青紫。【主治】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消渴病机为阴虚燥热,方中缫丝生津止渴为君、生地、知母养阴生津为臣;肉桂一则引火归原,二则阳中求阴;消渴日久,多挟瘀血,故以三棱、莪术、仙鹤草活血化瘀,以推陈致新,共为佐药。【点评】消渴病乃积年沉疴病缠绵难愈,至慢性期则整体阴阳虚竭失衡。任老以为当调理阴阳,填培脏腑,固护本元为要,寻常药力每恐不逮,而擅用血肉有情之品,同类相求,直补脏腑气血,作用迅捷,故本方以缫丝为君药。经云:“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故本方在滋阴的同时,少佐温阳之肉桂;久病入络,故本方又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意在标本同治。(李伟整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祝谌予祝谌予(1914—1999),男,1914年生,北京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西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方面颇有建树,首创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的新途径,并擅长治疗内科脾胃病及妇科病。著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祝选施今墨医案》等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主张用阴阳、脏腑、气血辨证合参的方法对糖尿病进行辨证施治。笔者还观察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不出现典型的“多食、多饮、多尿”症状,而常出现经年累月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淡无味、易患感冒、不耐劳累,尤其是下肢酸沉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而且,糖尿病患者舌头下部的两根静脉,都黑紫粗大,有的甚至有黑斑,而正常人的都很细,难以察觉。这表示糖尿病患者有瘀血。自古以来,有关消渴病或糖尿病诸文献中,未见有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报道。但在临床中遇到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不少。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多有增高。而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者常见舌质暗、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血瘀征象。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临床多配伍应用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物,效果很好。附:秘验方介绍1.降糖活血方【组成】木香10g当归10g益母草30g赤芍10g川芎10g葛根15g丹参30g苍术15g玄参30g生地30g生黄芪30g【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降糖。【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症见乏力,口渴多饮,肢体疼痛、麻木,皮肤青紫,心前区疼痛,痛处不移,面色晦暗,妇女闭经或月经稀少,有血块,舌质暗,舌边有瘀斑。【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方中黄芪益气,生地、葛根滋阴生津,黄芪、苍术补脾健脾,生地、玄参滋阴养肾,从先后二天扶正培本,丹参、赤芍、益母草、当归活血化瘀,木香疏肝理气、祛瘀生新以治标。【点评】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祝师认为糖尿病日久多挟瘀血,故本方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加用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达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目的。【验案】刘某,男,67岁。1978年9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68年患糖尿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查空腹血糖11.1mmol/L以上,尿糖(++++)。服用D860、优降糖、降糖灵等,饮食控制,病情基本控制,有时反复。1976年并发冠心病。4个月以前查空腹血糖16.1mmol/L,而加用胰岛素32u/d。近日“三多”症状明显,饮食控制在五两;面部发麻,浑身乏力,口腔溃疡,大便干燥,舌红暗,脉沉细。辨证为气阴两伤,血脉瘀阻。以降糖活血方加减治疗。处方:木香10g,当归10g,益母草30g,赤芍15g,川芎10g,葛根15g,丹参30g,苍术15g,玄参30g,生地30g,生黄芪30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继续运用胰岛素32u/d,皮下注射。优降糖7.5mg/d、降糖灵75mg/d口服。治疗三个多月,服药10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复查空腹血糖正常,24小时尿糖定量阴性。胰岛素逐渐减至8u/d。1979年1月因病情反复,胰岛素增至20u/d,守方服药6个月后,胰岛素逐渐停用,复查空腹血糖7.0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阴性,遂将汤剂改制丸剂常服,以巩固疗效。2.降糖基本方【组成】生黄芪30~50g生地30g玄参30g苍术15g葛根15g丹参30g【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乏力,自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质暗,脉细弱。【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g,或加乌梅10g;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10g代替,知母用10g,生石膏重用30~60g;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15g,熟地30g;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g,黄连5g,茯苓15g,白术10g。皮肤瘙痒,加白蒺藜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下身瘙痒,加黄柏10g,知母10g,苦参15~20g;失眠,加何首乌10g,女贞子10g,白蒺藜10g;心悸,加菖蒲10g,远志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g,芡实米10g;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g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30g,狗脊15~30g。【方解】方中黄芪益气,生地、葛根滋阴;黄芪、苍术补脾健脾,生地、玄参滋阴养肾,从先后二天扶正培本,丹参活血化瘀。【点评】降糖基本方为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有效基本方剂。本方的六味药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均为降糖药物。生黄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紧腠理与生地滋阴、固肾精的作用,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转为阴性。3.降糖生脉方【组成】生黄芪30g北沙参15g生、熟地各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山楂15g天花粉20g【功效】益气养阴、强心通脉。【主治】用于阴虚型糖尿病。症见口渴多饮,乏力,心慌汗出,胸闷,或心前区刺痛,舌质暗,脉律不齐。【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方中生黄芪与生地、熟地相配以益气养阴;沙参、麦冬、五味子清热滋阴;生山楂消食降脂;天花粉润肺养胃、生津止渴。【点评】本方沙参、麦冬、五味子含生脉散之意,以沙参易人参,则增强清热养阴之功,具有养阴心气、强心复脉之用。诸药合用具有降糖降脂之效。(蒋锴整理)益气养阴、调补脾肾法治疗糖尿病蓝青强蓝青强,男,1950年生,广西南宁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疗卫生专业评审组成员。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0项,获广西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现代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三消分治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糖尿病之实际。从临床实践来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除与素体阴亏、禀赋不足的体质有关外,其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尤其与嗜食肥甘、精神过度紧张及肥胖少动等因素相关,其病理改变涉及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各个系统,并以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本,燥热、气郁、瘀血、痰湿为标。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宜以益气养阴、调补脾肾为主,佐以清热、润燥、行气、活血、祛痰,并且参考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经验,重视调整患者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及减少并发症等。此外,还应同时注意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改善对稳定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临床辨治糖尿病要大胆地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且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辨患者之体质是阴虚体质还是痰湿体质。2.辨虚实。虚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如气短神疲、口干舌燥、不耐劳累等;实主要表现为燥热与脏热、脏毒等,如可伴有肝胃郁热之抑郁、焦虑、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3.辨气滞血瘀之表现,患者多见精神抑郁、情志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等;血瘀之见症多为局部刺痛,或身体部分有冷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4.辨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中晚期多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及伴心脑血管病变者,临床宜予详辨。二、用药心得1.益气养阴药宜选用人参、黄芪、西洋参、绞股蓝、山药、白术、黄精、玉竹、枸杞子、何首乌、生地黄、玄参等中药,这些中药既能益气养阴治疗气阴两虚证,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2.清热生津药宜选用黄连、黄柏、金银花、地骨皮、石膏、知母、葛根等中药,这些中药既能清热生津又有降血糖之作用,既符合于证又符合于病,这样用药的针对性就会更强。3.活血化瘀药宜酌情选用当归、赤芍、丹参、川芎、田七、山楂、益母草、水蛭等。糖尿病易造成脉络损伤,而脉络损伤是多种并发症的根源,因此,预防并发症,活血化瘀法宜早期介入,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附:秘验方介绍自拟糖尿病方【组成】黄芪30~50g生地黄20~30g玄参20~30g苍术5~10g葛根15~30g丹参15~30g山药30~50g山茱萸15~30g茯苓10~20g玉米须20g【功效】益气养阴、调补脾肾。【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乏力,不耐疲劳,腰膝酸软,舌质暗,少苔,脉细数。【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加减】若津伤口渴较重加天花粉;燥热、烘热、口臭、舌苔黄或黄腻者加黄连、金银花;胃火偏热、食欲亢进者加玉竹、石膏;夜尿频多加补骨脂、桑螵蛸;大便干燥加当归、白芍、火麻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白蒺藜、龙骨、牡蛎、延胡索;腰痛加续断、杜仲、桑寄生;肢体麻木加白蒺藜、当归、鸡血藤、水蛭;视物模糊加枸杞子、菊花、川芎、田七;男子阳痿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方解】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阳,实卫固表,生地清热生津、滋阴凉血,黄芪与生地相须为伍则气阴双补;玄参滋阴清热、生津润燥,能加强生地滋阴之力,苍术燥湿健脾,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即可展其长而制其短,能“敛脾精,止漏浊”;佐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茱萸固精敛气,收敛浮火,两药兼治脾、肝;茯苓、玉米须渗湿健脾,葛根与丹参相伍,生津止渴、祛瘀生新,糖尿病患者多瘀,血流不畅,血液黏稠度增高,两药配伍,既能生津又能活血,使气血流畅,提高降糖疗效。【点评】该方是由祝老先生的降糖基本方与六味地黄汤化裁而成。诸药合用,益气养阴、补脾、滋肾、益肝以治其本,活血化瘀以治其标,相辅相成,成为祝氏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验案】患者,女,60岁。2008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自诉3个月前在本市某医院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12.0mmol/L,被诊为2型糖尿病。在门诊治疗,口服达美康与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至今已3个月而未获效。初诊时检测空腹血糖为1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5.6mmol/L,但无“三多一少”症状,除略疲倦外,均无不适症状,食欲,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消渴;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燥热伤津,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兼予活血。处方:黄芪30g,生地黄20g,玄参20g,苍术15g,葛根15g,丹参15g,山药30g,茯苓10g,山茱萸15g,地骨皮15g,黄连6g,甘草3g,玉米须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为7.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3.0mmol/L。守上方加玉竹15g,天花粉10g,再服30剂。复查空腹血糖为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0.8mmol/L。嘱调节饮食,加强锻炼,并服用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至今病情稳定。(蒋锴整理)补气养阴、调整阴阳、行气活血米烈汉米烈汉,男,1951年生,陕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学会副主任,呼吸病专委会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内分泌、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有一定研究。擅长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9篇,出版《米伯让医案》等专著28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又称X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变关键是胰岛素抵抗,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笔者临证依据其证候特点,结合现代医学,认为其病机为:气阴双虚、阴阳失衡、瘀血阻滞。其病性虚实夹杂,在治疗上要抓住根本,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变阶段,灵活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IR的发生最初是由于阴虚热盛,继而气阴两虚,最终阴阳双虚,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瘀血贯穿始终,有些患者夹有痰湿。在治疗时,要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灵活化裁用药。具体分型及用药如下:1.阴虚热盛型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疖肿频生,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其下细分肺胃热盛、心火热盛、肝阳偏亢。肺胃热盛者,消谷善饥明显,方以白虎汤化裁;心火热盛者,心悸失眠,舌易生疮,方以黄连泻心汤化裁;肝阳偏亢者,急躁易怒,头晕目眩,方以滋肾清肝饮加天麻、钩藤、杭菊。2.气阴两虚型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其下细分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肺两虚者,自汗,心悸失眠,气短,面色苍白,咳嗽声低,以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化裁;心脾两虚者,心悸失眠,少食倦怠,面色萎黄,腹胀便溏,以归脾汤化裁;心肾两虚者,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以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化裁。3.阴阳两虚型形寒肢冷,心悸怔忡,面色白,尿少水肿,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腻,脉沉弱,以济生肾气汤化裁。加减变化:对于瘀血,根据病情轻重,轻者选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益母草,重者选用全蝎、水蛭等虫类药。有湿邪夹杂者选平胃散、三仁汤及石菖蒲、佩兰等。针对IR的病机基础是气阴两虚,进而是阴阳双虚,其中瘀血阻滞贯穿始终的特点,治疗上予以补气养阴,调整阴阳,并给以行气活血。常用经验方足疗外洗方,效果明显。附:秘验方介绍八味降糖方【组成】生黄芪、鬼箭羽各30g当归20g肉桂、生附子、川芎、路路通、鸡血藤各10g【功效】补气养阴、调整阴阳、行气活血。【主治】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用法】外洗双足及双下肢,每日两次。【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用全方。必要时根据辨证酌情加减。【方解】方以黄芪、当归重补气养血,肉桂、附子一方面温阳,另一方面壮元阳而消阴翳。川芎行气活血,路路通活血通络,鸡血藤养血活血,鬼箭羽活血又能降血糖,诸药共用,共奏补气养阴、调整阴阳、行气活血之功。【点评】米氏本方补气之黄芪药量大于补血之当归用量,恐补血药滋腻,有碍血循畅通,暗含气能行血之意。【验案】张某,男性,45岁。因血糖升高5年,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年就诊。就诊前一直口服二甲双胍0.25g,日3次,卡搏平50mg,三餐时嚼服。诊时症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活动后胸闷气短,腰膝冷痛,畏寒,口干,口黏腻,小便清长,双下肢水肿,双足时有针刺样疼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舌底脉络迂曲,脉沉弱无力。体重指数27kg/m2,血压:150/90mmHg,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8mmol/L,空腹胰岛素12.6mIu/L,餐后2小时胰岛素90.3mIu/L,三酰甘油:1.9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3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7mmol/L。西医诊断: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医诊断:消渴(阴阳两虚、痰瘀互阻)。治宜调和阴阳、活血祛湿,处方如下:生黄芪、薏苡仁、苍术、鸡血藤各30g,生地、车前子各20g,陈皮、茯苓各15g,泽泻、山萸肉、石菖蒲、仙茅、仙灵脾各12g,厚朴、丹皮各10g,水蛭粉(冲)1g。6剂,水煎服。配合八味降糖方6剂外洗双足、双下肢。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减轻,余症同前。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1mmol/L。上方生地减至10g,加栝楼、薤白各15g,6剂,水煎服,继用八味降糖方外洗。三诊:活动后胸闷气短及头晕减轻,双下肢轻度水肿,大便溏薄较前改善,腰膝冷痛减轻。舌脉同前。空腹血糖:7.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3mmol/L。守方14剂,口服加外洗配合。四诊:患者偶有双下肢水肿,余症同前。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7mmol/L,予济生肾气丸6丸,日3次,口服水蛭胶囊1g,日3次,继用外洗方。1月后查空腹血糖6.3mmol/L,空腹胰岛素14.2mIu/L。复查血脂正常。(李伟整理)消渴应从毒论治南征南征,男,1942年生,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长春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产品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英才奖章1枚。主持国家新药基金项目课题1项,主持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现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首创消渴“毒说”传统观念认为,消渴病从三消论治,证候多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补充了消渴病的证候群,即气滞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各证之间相互兼杂为病,并提出“毒邪致病”学说,认为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气滞、痰凝、血瘀、湿阻水停等病理产物,蕴积体内化生毒邪。这一学说的提出对研究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机制及治疗有深刻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以“解痰瘀之毒,祛络脉之邪”为原则,应用解毒降浊法挑战以往单纯的滋阴清热法,在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附:秘验方介绍消渴病经验方【组成】生地30g知母30g黄连10g枸杞子30g玉竹20g地骨皮20g人参10g丹参15g金银花10g榛花10g【功效】解毒降浊。【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挟瘀毒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乏力,汗出,腰膝酸软。【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方中以生地、知母、黄连为主药,南征认为,此三药治消渴最好,生地、知母常用量可达30g。生地甘寒微润,药入血分,既能凉血泻热,又能养阴生津。知母苦寒清泄,药入气分,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阴润燥。黄连苦寒清燥,泻火除烦。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滋阴润燥、清热泻火之功效。又以枸杞子、玉竹、地骨皮滋阴、生津、止渴,人参温阳补气,丹参养血活血,金银花、榛花解毒降糖。【点评】本方在治疗消渴早期药物中加入行气活血之品,一则可寓补于通,使补而不滞;二则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状况。南氏提出消渴由毒邪所致,因此在应用益气养阴之品的同时,配合金银花、榛花,以解毒通络。【验案】成某,男,53岁。1999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服西药效果不显,遂来门诊就医。现症:上述症状加重,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绛,苔微黄,脉弦细数。查空腹血糖12.4mmol/L,尿糖(+++),果糖胺3.0mmol/L。诊断: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方药:生地25g,知母20g,黄连10g,党参10g,玉竹15g,枸杞子30g,丹参15g,榛花10g,甘草5g,五味子15g,麦冬15g,桃仁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午、晚饭后及睡前1小时,分4次口服。二诊:乏力、口渴等症状明显减轻,嘱其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继续服用上述中药2周。三诊:查空腹血糖8.3mmol/L,尿糖(+),果糖胺2.8mmol/L,诸症均有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处方中加黄芪20g,地骨皮20g,再进10剂。四诊时,该患者前后共服药30余剂,症状体征消失,查尿糖阴性,空腹血糖6.8mmol/L,果糖胺2.6mmol/L,舌脉正常。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巩固1个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蒋锴整理)治疗糖尿病要注重标本先后魏子孝魏子孝,男,1945年生,天津市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西苑医院门诊内科、内分泌肾科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膳学会常务理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妇科、内科杂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主编《内分泌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新编中医临床手册》等十几部著作,发表论文十几篇,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期刊审稿人。糖尿病是内科难治疾病之一,这是因为该病为终身病。影响血糖变化,促使其反复或加重的因素很多。而有些因素,诸如多食、易感染、情绪波动等,又是本病自身特点。其急性并发症(如各种糖尿病昏迷)病情险恶,变化迅速;而慢性并发病(如各部血管、神经病变)又十分复杂,进行性加重难以控制。因此对该病的治疗不能仅注意“三多”症,或单纯地依赖方药的降糖作用。为获得满意疗效,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宏观地分析病情恶化原因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标本先后”治疗原则的应用,以抓住主要环节。无并发症——缓则图本以病发先后而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以病症而论,糖尿病为本,并发症(兼证)为标。在没有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而稳定的情况下,治疗着眼于本病。糖尿病初期至晚期,或早或迟有一个阴伤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的病机发展过程。宏观地把握这一规律,是治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即是清泻需顾护中气,滋阴需顾护元阳。笔者治本时以“三多”症为提纲。三多症明显,先验舌质。凡舌红瘦而老者,是阴亏热盛,拟清上滋下。以张景岳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加太子参、玄参为基础方。凡舌淡胖而嫩者,是津气不升,拟益气升津。以张锡纯玉液汤(山药、黄芪、葛根、天花粉、知母、五味子、生鸡内金)加减。渴甚加太子参、北沙参,以助气津;饥甚加黄连、鲜芦根,去鸡内金,以清胃和中;便溏加太子参、炒白术,酌加葛根,以升举清阳;尿多加益智仁,以摄津液。三多症不明显者,必辨阴阳。凡舌红烦热者,是肾阴耗伤,拟益气滋肾,用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凡舌淡憎寒者,是肾阳虚损,用参芪地黄汤加菟丝子、肉桂为基础方。四肢不温加仙灵脾、桂枝,去肉桂,以温经散寒;肢端麻木加仙灵脾、鸡血藤,以温经通络;大便溏薄加白术、肉豆蔻,以温补脾肾;小便不利,加生姜皮、桂枝,去肉桂,以通阳化气。以上方药中绝大多数药理实验有一定降糖作用,有些还有降脂作用。但在应用中还要注意两点:其一,单味中药降糖作用均缓和,不可忽视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而且一般来说治疗糖尿病方剂用量均较重。其二,血糖居高不下,配以活血、破血药,往往收效。有并发症——标本兼顾从临床证候分析,糖尿病出现并发症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如前所述。所谓标实,是正气虚弱,气血运行阻滞而致的瘀血、痰阻等有形之邪,也就是兼证(并发症)的病机。显然,“治未病”主要就是预防有形之邪的形成。因此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配伍适当的行气、化瘀,消痰、降浊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瘀象出现之先,即可配伍当归、川芍、赤芍、鸡血藤、丹参、丹皮等养血活血之品;已有疲象舌色见黯者,桃仁、红花、莪术、三棱均可选用;至血脉已阻或麻木、或冷痛、或局部紫乌,则必用水蛭、虫、山甲、地龙等药。又如苔腻必须配伍化湿浊之品,防湿聚生痰阻络,清化如青蒿、荷叶、佩兰等;温化如苏叶、厚朴、藿香等;若痰郁阻络(自主神经并发症多见)而见头晕、心悸、惊惕、脘闷、滑泄等,胆星、半夏、僵蚕、栝楼、昆布等均可据证选用。当燥则燥,当利则利,因势利导,遏制其传变。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同样不能偏离辨证、不能仅以化瘀、行痰为法,仍当标本兼顾。特别要注意脏象学说中官窍、组织与脏腑间的联系。如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经常用的滋肾化瘀、凉血清肝之法,就是综合分析的结论。中西医病名不能一一对应。既然用中医药治疗,就要立足于中医病名前提下的辨证,也要参考所选药物对西医病理基础的针对性。以糖尿病性肾病为例,从糖尿病(消渴)的总体病理来看,所表现的证候大多属气阴两虚向阴阳俱虚过渡,定位主要在脾、肾。对此笔者常以参芪地黄汤类为基础方,阳虚可加桂、附。因桂枝通阳化气,利尿效果可靠,且较肉桂药性缓和,用量有更大的调整余地,故多选用桂枝。此为治本。治标则是着眼肾病,以祛除水湿、痰阻、血瘀等有形之邪。肾病属中医水肿、腰痛、关格等病范畴。其治首当分清病因。如对水肿病,或健脾运、或温肾阳、或宣肺源、或行气血,因势利导祛除水湿之邪。法既立,选药也要考虑对理化指标的治疗。诸如冬瓜皮、白茅根、马齿苋等富含钾盐而利尿;益母草、桑寄生、山茱萸肉、地黄、汉防己等增加肾血流量而利尿;汉防己、玄参、葛根、炒杜仲、桑寄生、仙灵脾等降压;泽泻、草决明、杜仲、桑寄生、玉竹、海藻等降脂;益母草、白茅根、石韦、玉米须、金樱子、芡实、山药、黄芪等控制蛋白尿;党参、白术、黄芪、肉桂等升血清白蛋白;人参、鸡血藤、龙眼肉、丹参、枸杞子等抗贫血;蚕沙、苍术、土茯苓、大黄等降血气。这些药均为糖尿病与肾病辨治时所常用。辨证与对症(包括理化指标)的统一,无疑是对治疗有利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大多基于血管、神经病变。因而常常是数种并发症同时存在,有些较为隐匿。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又很重要,因此必须注意相关的连锁理化检查。辨证治疗血糖难控因素糖尿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常会出现一些影响血糖变化、促使其反复和加重的因素,如多食、便秘、失眠、疼痛、情绪抑郁或焦虑、感染及月经不调等,被称为“血糖难控因素”。如果在糖尿病治疗中,能抓住“血糖难控因素”的主症,并给予恰当的中医辨证治疗,在降糖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将血糖难控因素的经验总结如下。1.失眠临证发现夜眠差者,在无感染、无用药不足、无夜间低血糖情况时,空腹血糖也会升高。睡眠不好的表现形式:一是入睡难,二是眠不实(易醒、多梦)。临床见证往往虚实错杂,辨治时应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相对而言,祛邪比扶正迅捷些,故重视顺序为痰火、实热、阴血不足。痰火证见脉滑、舌红、苔黄腻,则必先清化痰热,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实热与阴血不足,可以着眼于心肾不交或血虚肝旺,正邪兼治,肝火盛用丹栀逍遥散,心火盛用犀角地黄汤,阴血不足者用酸枣仁汤或麦味地黄汤等。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既伤其阴又伤其血。肝藏血,体阴用阳,肝血不足,魂不内藏,故烦扰、失眠,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可酌加白芍、桑叶、酸枣仁、鸡血藤等以养肝血、安神。夜眠安,则空腹血糖得降。2.烦躁易怒神经精神因素对糖尿病有重大影响。七情失调,肝气郁结,化火伤阴,可发为消渴。应注重七情变化,除给与相应的心理治疗外,予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养肝血、泻肝火。烦躁易怒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凡情绪不能自制者宜考虑痰火为患。火由气血蕴郁而作,痰由火烁津液而致,因而主张先顺气、降火。所谓顺气,即顺应肝脏疏泄条达之性,在养肝血的基础上疏肝解郁;降火是在护心阴的基础上清心安神。心火炽盛见舌糜、尿赤,用清心凉膈散、导赤散;肝郁化火用丹栀逍遥散、清肝汤;兼湿热下注可用龙胆泻肝汤。痰火扰心见不寐、情绪不能自制、苔黄腻、脉滑数等,用黄连温胆汤、生铁落饮。大便燥结必须通便,可配伍礞石滚痰丸或承气汤类。3.多汗汗出过多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糖尿病患者多汗以虚证为主,或兼实热。气虚多汗见乏力、困倦、畏风、舌胖嫩,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阴虚多汗见咽干、喜凉畏热、舌红瘦、苔少,用麦味地黄汤、大补阴丸;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参芪地黄汤。有些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药物也有很好的敛汗作用,如桑叶、白芍、酸枣仁、夜交藤、龟甲、鳖甲等,可依证选用。不兼实邪,可配合收涩敛汗之品,牡蛎散为其代表方。兼有实热者,当归六黄汤是其代表方。4.牙周感染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大多疼痛不明显,甚则无自觉症状,不但血糖容易升高,而且易发生酮症。所以,凡见不明原因的持续高血糖、酮症,即应警惕牙周感染的存在。牙周感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感染属中医“牙痈”“牙咬痈”范畴;慢性感染属“牙宣”“牙疳”范畴。笔者认为,牙痈或牙咬痈的治疗首先要辨明有无表证。有表证(如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清涕,牙痛牵及同侧咽喉肿痛)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无表证(如局部症状明显,肿及面颊)用玉女煎合黄连解毒汤。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牙痛甚加白芷、徐长卿;成脓未溃加穿山甲、皂角刺;痛不甚、脓已溃、体虚者加生黄芪、当归。治疗牙宣或牙疳,笔者依据证候分为热盛、阴虚、虚寒。热盛(见牙龈红肿灼痛、牙周溢脓血、口臭)重在清热泻火为先,并宜分表里证,用方及加减同“牙痈”“牙咬痈”。阴虚(肿痛及脓血症状较轻,可见牙齿松动,或有肾虚证)用知柏地黄汤合玉女煎。口渴加天花粉;咽痛加玄参、桔梗;大便干燥加大黄;口臭加佩兰、薄荷;牙龈溃烂加青黛、鲜芦根。虚寒证(见牙龈萎缩、色黯淡,脓液清稀,牙齿松动,或见阳虚)可用补中益气汤合青娥丸。若畏寒加肉桂;痛显加细辛;口臭加佩兰、白芷。临证治疗牙周感染常配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如以苦参、黄柏、生甘草煎汤漱口。必要时切开排脓。5.泌尿系统尿路感染是糖尿病很常见的感染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继发神经源性膀胱有尿潴留者则更常见。凡热象明显,有尿道刺激征,属湿热下注,大多应用八正散加减。若伴肝胆实热上扰(见头痛、口苦、目胀、耳聋),则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糖尿病患者所见的尿路感染很多是热象并不明显,而尿道刺激症状反复出现,缠绵难愈;甚至无自觉症状,仅尿检异常。其治疗当从虚中夹实去考虑,用药应虚实兼顾。阳虚者可选济生肾气丸加减;血虚者选当归芍药散加减;阴虚者可用猪苓汤加减;膀胱气化不利宜用五苓散加减。临床上泌尿系统感染最多见者为气虚,治宜益气通淋法,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收效明显。附:秘验方介绍1.玉女煎加味【组成】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太子参玄参【功效】清上滋下。【主治】用于阴亏热盛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乏力,舌红,脉数。【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以泻肺热;饥甚加黄连、鲜芦根,便秘再加生大黄,以泻胃火;尿多加肉桂少许,以护肾阳。【方解】方中以生石膏清气分热,知母滋阴润燥,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太子参益气养阴,牛膝引热下行,全方共奏养阴清热之功。【点评】本方清热药及养阴药共用,而以养阴、滋补胃阴为主,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相合。2.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组成】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功效】益气滋肾。【主治】用于肾阴亏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汗出明显,腰膝酸软。【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烦热明显加知母、黄柏以泻相火;头晕耳鸣加钩藤、石决明,兼便秘再加草决明,以平肝阳;视物模糊加桑叶、枸杞子,养肝明目。【方解】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养阴为君药,臣以麦冬、五味子,以养阴生津,山茱萸、山药、茯苓健脾滋肾,丹皮、泽泻清热泻火,全方共奏益气滋肾之功。【点评】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加减而成。应用大量滋补肾阴之品,意在清相火。同时又应用泻火之品,补中有泻,使补而不腻。3.补中益气汤加味【组成】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太子参15g生甘草6g冬葵子10g车前子(包)15g牡丹皮10g鱼腥草30g【功效】益气通淋。【主治】用于糖尿病尿路感染。症见乏力明显,自汗出,尿痛。【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尿频、尿急常选加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苦参、栀子、连翘等;尿道涩痛选加冬葵子、生甘草梢、琥珀粉等;血尿选加生蒲黄、白茅根、马鞭草、小蓟、三七粉、琥珀粉等;尿浊选加萆薢、土茯苓、茯苓、瞿麦等;蛋白尿选加石韦、白茅根、益母草、土茯苓等;伴结石选加金钱草、海金砂、滑石、鸡内金等;发热、尿热选加柴胡、黄芩、竹叶、连翘等;大便干燥选加大黄、芒硝等。【方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方以生黄芪益气为君;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柴胡、升麻升举阳气;丹皮清热凉血;车前子、冬葵子、鱼腥草解毒通淋。全方健脾益气为主,配合解毒通淋,诸药共用,共奏益气通淋之功。【点评】魏氏本方主要治疗气虚淋,糖尿病尿路感染日久多属虚证,治疗上要注重补虚,不可完全治标实,从而获良效。【验案】患者,女,76岁。2006年2月22日初诊。糖尿病史6年,现服拜糖平50mg,3次/日。患者尿频、尿急、尿道涩痛3天,伴乏力气短,腰酸,多饮口干,舌淡黯,苔黄腻,脉弦。查: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9mmol/L。尿镜检:WBC3~5个/HP,RBC1~3个/HP。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中医诊断:淋证,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益气通淋。处方: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太子参15g,生甘草6g,生蒲黄(包)10g,冬葵子10g,车前子(包)15g,牡丹皮10g,鱼腥草30g。水煎服,7剂,每日1剂。二诊:患者尿急、尿道痛等症状减轻,空腹血糖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9.1mmol/L。尿镜检:WBC0~2个/HP,RBC0~2个/HP。上方去鱼腥草,加白茅根30g,续服用7剂后症状消失。(李伟整理)益气养阴、化瘀利湿治疗糖尿病方水林方水林,女,1954年生,浙江嘉兴人。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嘉兴市中西结合糖尿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带头人,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科、内分泌专科、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在国家、省、市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主持的科研课题“消渴颗粒剂加治疗仪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获2003年嘉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房劳过度、五脏柔弱等密切相关。临证应病证兼顾,辨证用药,方能取得良好疗效。一、病因病机笔者认为消渴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有关。嗜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损伤脾胃,积热内生,胃火炽盛,伤津耗液,上灼肺津,下耗肾液,发为消渴之证。目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嗜食肥甘酒酪之人增多,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就是最好的佐证。其次,情志不遂与消渴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再次,过劳与过逸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最后,其发病与先天禀赋有关,由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精亏少、燥热内生发为消渴。所以,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其有密切关系。二、辨证治疗1.谨守病机,辨证用药糖尿病其基本病理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而气阴两虚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同时痰湿瘀血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痰湿瘀血既为引起糖尿病的因,也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因。阴虚燥热与痰湿瘀血互为因果。后期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趋势,痰湿瘀血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痰邪挟瘀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或痰阻邪著而不行,因变证丛生。故在治疗糖尿病时,要根据病证,谨守病机,选方用药,才可发挥中药的最大作用。常用清热生津的中药有:金银花、地骨皮、葛根、泽泻、玄参、生地、知母、黄连、黄柏、玉竹、麦冬、苦参、栝楼根、生石膏等。常用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黄精、山药、旱莲草、女贞子、绞股兰、白芍、枸杞子等。具有滋肾阴作用的中药有:麦冬、石斛、生地、菟丝子、桑葚子、山茱萸、何首乌等。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中药有:附子、肉桂、熟地、鹿茸、杜仲、补骨脂、淫羊藿、葫芦巴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益母草、丹参、川芎、当归、泽兰、牡丹皮、川牛膝、地龙、水蛭等。具有驱湿化痰作用的中药有:杏仁、薏苡仁、栝楼皮、郁金、法半夏、厚朴、茯苓、苍术、橘皮等。本病在临床中常虚实互见,症状错综复杂,故治疗也不是单一的。如阴虚燥热与痰湿并存,则需在清热养阴生津的同时,加入驱湿化痰之剂;而气阴两虚的同时又兼有阳虚的见证,则要在益气养阴的同时,适用温阳之品。若有瘀血兼证时,又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但本证毕竟以燥热阴虚为基本病机,需处处顾护津液,祛痰化湿、温阳而不伤阴,痰湿的重点在气虚失运,助以气的运化之力,则湿邪自消,故在驱湿时利湿的药宜少,以二三味引湿下行即可,同时应避免过用香燥之品防伤阴之弊;温阳时选方避免刚燥,取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引虚火归源,从阴中求阳。如此,谨守病机,药证相符,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病证兼顾,标本同治从病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基本病理生理是由于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糖代谢紊乱。从证的角度来看,脏腑为本,三消为标,其基本病理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兼有气虚、阳虚、痰湿和瘀血。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中医学认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对于糖尿病由糖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糖、高尿糖可认为是本,由此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为标。因此,在治疗上纠正糖代谢紊乱、降血糖为治本,相应的对症治疗为治标。这样,病证兼顾、标本同治,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糖尿病由于糖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蛋白质、水盐代谢紊乱而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其血黏度、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增高,也即中医所说的“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在治疗时要病证兼顾,标本同治,在降糖的同时,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如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者,多从痰浊考虑燥湿健脾,常用干荷叶、苍术、白术、枳壳、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川芎、虎杖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者,多伴有肝肾阴虚阳亢症状,常结合使用滋阴潜降法,药用夏枯草、磁石、代赭石、决明子、野菊花、黄芩、桑葚、决明子、珍珠母、益母草、川牛膝。糖尿病坏疽用仙方活命饮加丹参、赤芍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疗劳嗽用百合固金汤加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熟地等药。治疗糖尿病泄泻用七味白术散加当归、熟地。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用:益母草、丹参、川芎、当归、车前子、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怀山药、泽兰、牡丹皮、川牛膝等;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用黄芪四物汤加水蛭。对于糖尿病导致的虚脱则用大剂量黄芪。眼部疾患用枸杞子、菊花补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人参、黄芪能补气、改善气虚症状,降低血糖、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三七、丹皮、栀子活血、化瘀、通络,有双向调节糖代谢作用。丹参、川芎、红花、山楂降血脂、改善微循环,除循环障碍。金银花、知母清热除烦,降血糖时配合石膏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降糖作用。葛根生津止渴清热降糖,又可以改善心脑血管血流量、降血脂,对于预防治疗糖尿病导致的心脑疾病大有益处。上述中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唯有准确合理地用药,病证兼顾,标本同治,才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康复。附:秘验方介绍自拟经验方【组成】太子参、茯苓各15g薏苡仁30g桂枝3g白豆蔻5g苍术、川朴花、天花粉、泽泻、香橼皮、神曲、栝楼皮、郁金、橘皮各10g【功效】健脾分消、化湿助运。【主治】用于2型糖尿病。症见口渴不多饮,胸闷脘痞,乏力,纳差,恶心,便溏,舌苔腻、舌质淡红,脉滑。【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方中以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为君药,薏苡仁、白豆蔻、苍术、栝楼皮、泽泻化湿助运为臣药,香橼皮、郁金理气宽中,橘皮理气化痰,桂枝温经通脉,神曲健脾消食共为臣药。全方共奏健脾分消、化湿助运之功。【点评】方中以太子参、茯苓为君,重在健脾益气;脾喜燥恶湿,故应用薏苡仁、豆蔻、苍术、栝楼皮、泽泻以燥湿;又加入陈皮、香橼、郁金等理气之品,取气顺痰自利之意;湿为阴邪,故以桂枝温经通脉、蒸腾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以神曲健脾消食;诸药相伍切中病机,确实起到健脾分消、化湿助运而诸症得缓。【验案】吕某,女,63岁。糖尿病史5年,服用诺和龙和二甲双胍治疗,口干多饮多尿症状不明显,血糖维持在7.5~9mmol/L。近半月来,因口渴不多饮,伴头晕胸闷脘痞,倦怠无力,纳食无味,恶心欲呕,尿频便溏。苔白腻、质淡红,脉弦细。查空腹血糖10.3mmol/L。此乃饮食伤脾,冷饮积滞不化,气闭湿阻。治宜健脾分消、化湿助运,药用上述自拟经验方,3剂后大便调,小便正常,口渴减,食欲增,脘闷恶心等消失,苔腻已化,脉转小滑,续进养阴益胃,健脾助运之剂,药用太子参、黄芪各15g,生白术、麦冬、石斛、知母、神曲、香橼皮、橘皮各10g,生地、怀山药、薏苡仁、天花粉各30g,守方随症加减调治两月,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尿糖转阴,空腹血糖7.8mmol/L。(单国辉整理)运用膏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秦亮甫秦亮甫,男,1924年生,江苏武进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任法国路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临证多年运用膏方治疗糖尿病,临床取得很好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少患者西药的使用剂量,协助平稳降血糖,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并能减少此病并发症的产生。治疗本病要注重重肾治疗。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可生燥热,燥热易伤阴精。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治疗重清热,兼滋阴;患病日久伤阴,治以补肾养阴。故膏方中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遗传因素则显示先天不足(元气虚)。糖尿病患者多有疲倦乏力,乏力者,气虚也。糖尿病病久邪恋,往往导致气血两虚。故膏方中用八珍汤的基本组成(生晒参、茯神、焦白术、生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熟地黄)来益气补血。另外加用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来加强补气之力。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脉瘀阻,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日久便产生各个脏器功能失调,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笔者认为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故加用三棱、莪术来行气破血化瘀,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治疗糖尿病需要降糖,还需要降脂,且应利水。常用桃树胶、天花粉、制黄精、枸杞子、山药,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另外膏方中泽泻、麦冬、何首乌、地黄、山茱萸、黄芪、白术、茯苓、玄参也有一定降糖作用。常用决明子、生山楂、炒莱菔子、茵陈,可以起到很好的降脂作用。另外膏方中制何首乌、泽泻、枸杞子也有一定降脂作用。茵陈还能起到促进代谢的作用,对降糖也有一定帮助。常用茯苓皮、葫芦壳、泽泻、车前草(或炒车前子)、槟榔,可以起到很好的利水作用,必要时可以加用牵牛子加强利水之力。另外膏方中芦根、黄芪、白术也有一定利水作用。利水治疗也同时可以起到降脂作用,从而可以降糖。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临床研究发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者可在同一个人群中出现重叠现象。因此遇到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笔者认为控制好血压,可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罗布麻叶、天麻、石决明、钩藤、珍珠母平肝潜阳降压,炒槐花、夏枯草清肝降压。另外炒槐花中含有丰富芦丁成分,可以很好降压。茺蔚子可以扩张血管起到降压作用。膏方中的利水药如茯苓皮、葫芦壳、泽泻、车前草(或炒车前子)等也可辅助降压。黄芩、杜仲、桑寄生也有一定降压作用。为防膏方中用药过于滋腻,助湿碍胃,致消化不良,故用焦谷芽、焦麦芽、焦山楂、焦鸡内金消食、健胃、化积。用砂仁、白蔻仁化湿行气、止呕止泻。辅料用阿胶补血滋阴润燥,用奎红枣补血调味,用核桃仁补肾。特别注意血糖高者,熬补膏时不用冰糖、饴糖、蜂蜜、龙眼肉,可用元贞糖或木糖醇代替,减少奎红枣的用量或者不用(一般非糖尿病患者奎红枣用到500g,糖尿病患者根据情况适当减少用量)。糖尿病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控制,忌烟酒、辛辣刺激、油腻之品,适量运动,定期随访血糖。综上所述,笔者用六味地黄丸来滋阴补肾,八珍汤来益气补血,加强清热生津养阴、行气破血化瘀、降糖、降脂、利水,辅以消食健胃化积、化湿行气,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注意积极控制血压。另外,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降糖必须降脂,理脾(胰)还需节食。附:秘验方介绍六味地黄丸加减膏方【组成】西洋参100g(另煎汁收膏和入)生晒参150g(另煎汁收膏和入)南沙参300g北沙参300g太子参300g党参300g生黄芪300g茯神150g焦白术100g生甘草30g当归100g川芎100g生白芍200g生地黄200g熟地黄200g泽泻100g山药300g牡丹皮60g山茱萸150g枸杞子250g制黄精300g制首乌300g炒杜仲300g续断肉60g炒狗脊150g焦谷芽100g焦麦芽100g焦山楂100g焦鸡内金100g砂仁(后下)30g白莲仁(后下)30g石斛300g麦冬150g玄参100g芦根100g桃胶300g菊花150g密蒙花150g青葙子150g槟榔60g茯苓皮60g葫芦壳60g三棱60g莪术60g炒莱菔子300g陈皮100g阿胶300g(收膏时用)木糖醇200g(收膏时用)红枣100g核桃肉150g。制法是将数十味中药加水煎煮后,除去药渣,反复浓缩药液,缩小体积,再加胶性药物、糖和蜂蜜等熬成稠厚半固体状药膏,开水冲服。【功效】补肾养阴。【主治】用于肾阴虚糖尿病。症见口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匙,开水冲服。【加减】随症加减。【方解】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主(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苍芎、泽泻、山药、牡丹皮、山茱萸)来滋阴补肾。另加用石斛、麦冬、芦根、五味子、南沙参、北沙参、玄参、天花粉、太子参、西洋参起到清热生津养阴的作用。并加用制何首乌、制黄精、枸杞子、炒杜仲、续断肉、炒狗脊、桑寄生、阿胶、核桃来加强补肾之力。用桃胶以和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5 生地丹参能一起配吗 生地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 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冯若,金辉出版社:华龄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试读:前言近年来,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2.8亿人患有糖尿病,我国则是糖尿病的“重灾区”,仅成年人的患病人数就达9200多万,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毫不夸张地说,糖尿病这个“杀手”,有可能威胁到每一个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血糖长时间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对全身各个器官及其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引发一系列的急、慢性并发症如中风、高血压、脑梗塞、失明、肾衰竭、神经损伤等,重者导致残废或死亡,甚至是猝死,因此糖尿病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甜蜜杀手”。尽管这个杀手威力巨大,但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望文生义的水平,或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富贵病”离自己很遥远。而事实却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离我们越来越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糖尿病的雷区。为什么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是哪些因素诱发了糖尿病?什么人容易患病?这些问题,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一些患者也不明所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患病,自己却浑然不觉,并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肥胖、妊娠、感染、精神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肥胖已成为公认的糖尿病高发的主要诱因。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趋向于享受型的生活方式: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被摆上餐桌,三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出门开车或坐车取代了步行和骑车。人们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运动却少了,身体越来越重,由此加重了胰岛的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促使糖尿病高发或一些带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提早发病。而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也会扰乱机体内分泌系统而诱发糖尿病。可以说,多数糖尿病都是“吃”出来、“闲”出来和“烦”出来的。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疾病。只要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在平时通过“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医药、教育、检测全面治疗,减少糖尿病诱发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完全可摆脱终身服药的痛苦。《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普及读本,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和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有效防控,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书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临床分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心理等各种治疗和保养手段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精心收集的降糖验方、秘方实用有效,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型、易患人群、早期征兆、检查、诊断标准等基本知识和糖尿病的认识误区;第二部分分析了西医针对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如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和移植手术等,同时就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就医、漏服药物的补救方法、药物的保存等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第三部分是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包括糖尿病病因、分类、治疗措施和各类中药方剂的使用;第四部分阐释了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中西医治疗措施,包括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第五部分介绍糖尿病的自然疗法,包括营养素疗法、饮食疗法、中草药疗法、药膳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读者可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素、蔬菜、水果、菜肴、常用降糖中草药以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古方、验方、秘方等;第六部分介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方面和保健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与分析,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正确管理自己,趋利避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家属提供更多关于糖尿病急症的处置措施,同时给予患病亲人更多的理解和有效的科学帮助;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可以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了解,提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引“糖”上身。第一部分认识糖尿病第一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的名字名副其实,精炼科学,准确地概括出糖尿病的具体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也就是说,只要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尿中一定含有糖分。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出现很早,古代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都留下过有关糖尿病的记录。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世纪,医学家才彻底揭开了糖尿病的神秘面纱。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表现特征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当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尿中就会出现糖分。这样,糖尿病就发生了。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失常,体内的蛋白质,还有脂肪,都会出现代谢失常。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控制,就会导致肾、眼、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便会发生失明、肾衰竭、下肢坏疽、中风或心肌梗塞,最终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年在全球性的“争取联合国通过糖尿病决议”运动中公布出的惊人数字——在地球上,每10秒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死亡,在同一个10秒钟内,就有两例新的糖尿病病例发生。据此推算,在一年内,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6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壮大的“糖尿病大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已经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相当。2009年10月底,第20届世界糖尿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数据,当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85亿。多么惊人!要知道,1985年的时候,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只有3000万,2000年时,人数增加到1.5亿。新世纪不到10年,糖尿病患者竟然接近3亿。如果照此发展,到2030年,世界糖尿患者将达到4.35亿。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展还出现新的特点,那就是,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中青年患者所占的比例快速增高。基于此,国际糖尿病协会发出警告,声称若不加以关注,糖尿病的发展将面临失控的危险。国际糖尿病联协会的姆班亚教授说:“最新的糖尿病地图的数据表明,糖尿病蔓延已经失控。在与糖尿病的战斗中,我们正在节节败退。没有国家会幸免,而且没有国家有能力打败这一共同的敌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和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急剧增加,发病率也快速增长。据2009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4320万人,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糖尿病发病率也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5%,而城市的发病率则逼近10%。也就是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患病人数也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医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快速发展,主要与国人错误的饮食观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虽然糖尿病病因至今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也无法根治,但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并且,饮食治疗是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如果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用药、及时的自我检测和一定的心理治疗,我们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血糖是什么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糖。糖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人摄入食物以后,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分解燃烧产生人体所需能量。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与全身的组织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消耗和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则是失衡的。在人体中,主要由肝脏、激素和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糖。·肝脏。在血糖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体内的血糖来源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血糖的平衡。患有严重肝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激素。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这些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其中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导着葡萄糖在体内的合成和转化,是调节血糖的最重要激素。其余五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糖。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得血糖保持平衡。·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在肝脏、激素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胰岛素是什么谈到糖尿病,就不得不提到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来源是胰腺。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胰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器官呢?胰腺位于肝脏和胃的下部,长约15厘米,重约70~100克左右,外形像是一把勺子,顶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功能是指分泌胰液至消化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内分泌功能就是指分泌胰岛素等人体激素的功能。发生了糖尿病,常常是因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所致。胰腺中有一个像小岛一样分布的细胞团,因而人们称其为“胰岛”。胰岛内的β细胞能生产出一种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了。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帮助降低血糖的激素,因而它的分泌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血糖的水平。胰岛每天生产大约50单位(相当于2毫克)的胰岛素,约占人体中胰岛素总量的1/5。两者之间的关系血糖进入人体后,其中大部分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的,因为在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叫做“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胰岛素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胰岛素既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异生,降低血糖的浓度。血糖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论进食与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较稳定。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会变得很差,而血糖也无法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受到严重损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虽然糖尿病患者有着类似的症状,但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却不尽相同。据医学界研究,现在有一部分可以找到确切的原因,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根据临床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糖尿病研究的学者们就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一个家族有糖尿病患病史,则家族的血统亲属患病率高达34.3%,是普通人的26倍。此外,如果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糖尿病患者,那另外一个也有50%的发病几率。所以现在很多专家认为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基因遗传。糖尿病的发生与否不是由个别基因决定的,而是其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肥胖。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肥胖。肥胖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功能就会出现损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糖尿病。据统计,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肥胖者,而且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程度也有很大关系。·饮食习惯。糖尿病是个“富贵病”,据调查,越是富裕的地方,得糖尿病的人就越多,像我国的发达地区,如广州及珠三角地带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约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现代社会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特别是甜食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过多食用,进食没有节制,加上运动又少,容易发胖,种种因素致使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而且现在的糖尿病已经开始从老年糖尿病向中青年,甚至儿童转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妊娠。妊娠过程中,孕妇妊娠后期由于生理原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少数人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但病毒感染是否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我们的身体要想正常运作,就必须通过食物获取各类营养物质,而糖分(碳水化合物)则是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糖分主要是以谷物类、薯类、砂糖和水果等食物形式进入人体的,经人体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或是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以备肌肉运动所用。人们常说的“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的简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血糖的水平是经常变化的,一般在饭后,血糖的含量会明显上升。健康人在饭后血糖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自动增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其作为热量被消耗。因此,大约在饭后一小时左右,经过人体紧张的工作,血糖的水平就开始下降,饭后约两小时,血糖的水平就能基本恢复正常。当然,这都是针对一切正常(包括器官的功能和我们的饮食量、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来说的。然而,如果我们摄入体内的糖分过多,无法被身体及时消耗的葡萄糖就会存留在血液中。这样,过多的葡萄糖就需要大量的胰岛素促进吸收,短期内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若长期如此,胰腺就会逐渐疲劳以至功能衰退,逐渐变得无法顺利分泌胰岛素、无法自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或者所分泌的胰岛素质量欠佳,不能有效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上升,在空腹的时候或者吃饭两小时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持续,形成比较“稳定”的高血糖状态。在血糖上升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目前,大多数人都不能及时发现,因为他们在健康的时候很少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未加以纠正与改善,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么高血糖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血糖水平正常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脏的肾小管再吸收,而不会进入到尿液中。但是,当到达肾脏的葡萄糖太多的时候,肾小管就无法将它们完全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就会进入尿液,形成“糖尿”而排出,被人们发现。前面已经谈到,糖尿病是因为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得名。糖尿病的分类与分型1965年,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大多数,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继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极少数,发病原因较明确,大都继发于胰岛细胞的广泛损害,如胰腺炎、胰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报告中又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分类的新建议,1985年还作了某些修改。下表就是1985年进行修改后的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耐量异常的分类。199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专家委员会认为下表的分类尚不够全面,遂对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基于治疗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术语,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不将糖耐量低减作为一种分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取消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专家委员会又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下面仅就较常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进行介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和酸中毒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临床表现。这类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以儿童多见,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所致。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个体才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和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缺乏。1型糖尿病发病快,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就被彻底破坏掉了。部分患者会有一个缓冲期——几个月后,胰岛β细胞才会被彻底破坏掉。因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只能通过体外补充来获得胰岛素。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防止其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生存。1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发病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儿童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3~4岁和11~12岁两个年龄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1型糖尿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损伤两个方面。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的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使其转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顺利地打开葡萄糖通道,血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就是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异常升高。如果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耗竭,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无限需求,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随之升高。胰岛功能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也就是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胰腺的β细胞进一步严重受损,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各种状态下的需要,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就会严重缺乏。这个时候,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属于生活方式病,它与过量饮食、缺乏运动及过量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如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90%以上。妊娠糖尿病所谓妊娠糖尿病就是指妊娠前没有糖尿病,妊娠以后出现了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常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出现,因为这一阶段的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不过,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会很快回到正常水平。也有一部分患者血糖会持续较高水平,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那些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的妇女,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会比常人高很多,因此,要经常做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遗传因素和肥胖症是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就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检查。从这点看,怀孕后吃得越多对孩子越好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科学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把摄入人体内的葡萄糖有效地组织氧化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呈阳性,随之出现代谢紊乱。为了能及早地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糖尿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多食。多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食物在肠胃消化后转为葡萄糖,而葡萄糖还没能被充分利用,就从尿中流失了。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短缺的部分需要从体外补充,患者的饥饿反应加强,故出现多食,多食是为了补充尿中失去的糖分,而多食又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又会增加,饥饿感加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多食易饥,也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多尿。多尿即尿的频次和尿量增多。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中排出,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故出现多尿症状。一般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尿糖越高尿量越大。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尿量可以达到3000~5000毫升,甚至超过8000~10000毫升。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大,肾囊膨胀,患者可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多饮。多饮是由于多尿引起。多尿使体内流失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皮肤脱水而失去弹性。患者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相同,且饮不解渴。·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葡萄糖,而身体就会用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加速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速度,再加上水分丢失,患者体重急剧下降,形体消瘦。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三多一少”典型临床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成年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典型症状就不明显。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得病的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体检时或因为牙周炎、皮肤溃疡、水肿、视力减退等,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尽管此时他们的血糖已经很高,但他们并没有尿糖,因而“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时就医治疗。糖尿病的病症信号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国内外医学界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一旦患上,必须终生治疗。因而为了避免它对我们健康的侵袭,对其进行积极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糖尿病形成的过程中,每个人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大大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平常的自我监测中发现身体出现下列异常症状,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了。·口渴。每天总是感觉很口渴,虽然已喝了不少水,但仍不能解渴。·饥饿。尽管每餐吃得不少,但总有饥饿感,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开始逐渐减轻。·小便次数大大增加。小便排出量比平常多了2倍左右,而且一旦喝了水,大约一刻钟后就想立即上厕所。·身体疲乏、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增多,但仍然不够供应机体的需要。·消瘦、虚弱:没来由地人就变得消瘦、体重下降,或胖人变瘦,易感疲乏、虚弱无力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特异表现。·餐前或餐后数小时出现饥饿、心慌、乏力且四肢颤抖的现象。·出现肌肉痉挛,小腿肚抽筋等现象。·上楼梯时突然一侧腿膝关节乏力有欲跪倒现象。·无其他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现象。·无明显原因地出现性功能障碍现象,如女性月经紊乱,男子性欲减退或阳痿。·老年人出现性欲亢进现象。·齿槽溢脓,这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和重要征兆。·手足时常出现麻木,甚至有剧烈疼痛感、热感、虫爬感。·反复发作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征兆。·舌面上出现没有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菱形舌炎)。·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可能是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应引起注意。·皮肤上经常反复出现毛囊炎、疖、痈、癣等。·出现发展迅速的白内障。·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状,这是功能性腹泻,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手足发凉,全身发抖,有时还出冷汗。·受到创伤的地方,伤口的愈合速度大大低于从前。·血压和血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增高。·感觉神经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痹等症状。·耳道经常发炎,或是耳垢突然增加。·尿液检查中,曾查出尿中含有糖分。·血糖检查中,曾查出血糖水平稍微偏高。·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乃至昏迷症状。·尿道、胆道、肺部、皮肤等部经常出现反复感染症状。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有典型的症状,也可能毫无征兆,或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或者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表现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诊治。另外,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一些有别于男性的症状:·阴部瘙痒。这是尿糖刺激局部所致。·出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并伴以白带分泌。·性功能障碍。·腰臀比例过大(正常的腰围与臀围比值为0.7~0.85)。·孕妇产下巨大婴儿。糖尿病孕妇有l5%~25%的人分娩出巨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再有,小儿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小儿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较急,发病比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下面是小儿糖尿病的几个表现:·多食、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委靡,经常性的遗尿。·起病急,发病前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反复起疖肿或湿疹,而且不易痊愈。·腹痛、腹泻,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频繁呕吐,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症状。·排尿困难,患儿体内糖代谢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神经、肌肉等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排尿不尽。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和血糖检测,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误诊。糖尿病的严重危害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排尿量增加,上厕所的次数更加频繁,口渴的感觉很明显,于是便大量饮水。因为当血糖上升时,血液的渗透压会随之增大,身体细胞里所含的水分就开始向血管转移,尿的正常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产生大量尿液,进而出现脱水症状。与此同时,由于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葡萄糖无法被身体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所以会觉得全身乏力,肚子的饥饿感增强,于是食量逐渐增加。然而,虽然吃得更多,但结果却只见血糖值上升,身体并未发胖,相反体重却不断减轻(其原理前文已经提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波及到身体各处。相继出现的症状有手脚麻痹、疼痛、冰凉(以上三种情况常常左右对称发生,夜里感觉尤为明显)、小腿抽筋、站立时抽筋等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牙周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高血压、脑梗塞、体位性眩晕、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性肾病、肾盂肾炎、胆囊炎、畏寒症、膀胱炎、便秘、腹泻、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全身肌力减退、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全身性皮炎、足部坏疽(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等。这就是糖尿病的巨大危害,就是由于血糖上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肾病,它们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更要命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和高血压、高血脂合并出现,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其中,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由于持续的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纤维传递能力下降引起的。这样,末梢神经、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表现出种种症状。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眼部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所引起的,将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同样,糖尿病引起肾病也是因为肾脏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造成的。由于肾脏的功能减弱,处理废物的能力下降,体内的有害物质就会在血液中积存,进而损害到全身各处,甚至引发尿毒症而导致死亡。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有的会突然发病,有的则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的。临床上,多种并发症同时出现的病例也很常见,它们共同作用会造成整个身体的严重病变,导致器官和身体衰竭,最终危及生命。而这一切都是由高血糖造成的。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急性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患者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为10%。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后,其死亡率大大降低,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1%。目前,在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左右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患者逐渐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冠心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患者的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糖尿病易患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但它所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患糖尿病糖尿病的遗传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后使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做到饮食均衡,合理运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预防对于那些易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有家族病史的应及早做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肥胖者首先,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压,而且胖人多不爱活动,使糖代谢减慢,造成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肥胖的人摄食量过高,脂肪细胞变得肥大,对胰岛素需求增多,胰岛细胞负荷过重,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所以,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首先应该预防肥胖,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肥胖带来的健康损害(1)脂肪代谢紊乱;(2)高血压;(3)2型糖尿病;(4)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5)脂肪肝;(6)脑血管疾病:脑血栓、暂时性脑缺血;(7)骨科疾病:变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8)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肥胖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它也可以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更应该合理饮食,杜绝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精神紧张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临床中还发现,易怒,脾气暴躁,爱生闷气,肝火旺盛的人,血糖容易升高。同时,精神紧张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也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最近,医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紧张时可分泌一种物质,促使血糖升高,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因此,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注意调节放松自己的情绪。妊娠期妇女在妊娠期,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这种激素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糖尿病只是暂时性的,生产之后会自然恢复,不过也存在康复数年之后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此外,有食欲正常而体重明显下降,却找不到原因,妇女分娩巨大婴儿,年龄超过50岁,肢体溃疡经久不愈等情形者,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爱喝酒的瘦弱男性我们都知道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可是,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国力癌症中心预防研究部,在英国的糖尿病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瘦人同样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比较瘦的男性如果饮酒量增多的话,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高。参与此项研究的日本虎之门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野田光彦分析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双重作用。首先,胰岛素可以抑制人体血糖值的增高,而在身体瘦弱的人当中,多数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都比较弱;其次,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长期饮酒也会导致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所以,体质瘦弱的人再饮酒的话,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会变得更差。”野田主任因此建议,身体较瘦的男性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控制饮酒量——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80毫升(酒精含量不超过20克),这样才能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天睡眠不够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丹尼尔·戈特列布,在美国《内科学档案》周刊上发表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与每天睡7~8小时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要高出2.5倍,也就是说,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以导致糖尿病。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对1486名年龄在53~93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调查时得出的。由于研究已经排除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对于实验者的影响,因此戈特列布教授认为睡眠时间长短与糖尿病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什么因素使睡眠时间过短与糖尿病产生联系尚不清楚。戈特列布教授进而强调,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项研究都再次表明了充足睡眠的重要性。第二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确诊糖尿病需做哪些检查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检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糖尿病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糖升高,如果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出现了异常,我们就应该马上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确诊糖尿病需做的检查包括:尿糖检查、血糖检查和葡萄糖耐量测试等。通过检查确认患有糖尿病后,还应该做更详细的检查来确认糖尿病的类型以及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如血糖日差变动、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血糖检查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检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等3项检查。·空腹血糖值。空腹血糖值是指早上起床后到早饭前空腹状态时的血液血糖值。检查前一天晚饭后不能再进食。血糖值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为空腹血糖异常,大于7.0毫摩尔/升便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餐后血糖检查与空腹血糖检查是相对应的。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尔/升,健康人在进餐后,身体会自动将血糖值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会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会达到11.1毫摩尔/升以上。·葡萄糖耐量测验。清晨空腹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并于服用前和服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抽取血液进行血糖测定。在葡萄糖耐量测验中,如果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通常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这三项检查中如果有一项检查结果超过了标准值,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血糖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饮酒,注意饮食,尽量保持平常的状态去接受血糖检查。同时,为了检查结果更加准确,至少要做两次以上的检查。如果血糖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相检查糖尿病的流程问诊:在检查之前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值高不高等。BMI(体重指数)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判断肥胖度。空腹尿检:空腹状态下,检查尿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质、白蛋白含量。空腹血糖检查:空腹状态下,测量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测验: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测定血糖浓度。每30分钟采血、采尿一次,同时测定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眼底和眼压检查:检查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血压脉搏检查:检查动脉硬化的发展程度。跟腱反射检查: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性神经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当血糖值升高后,葡萄糖很容易就会跟血红蛋白相结合,这样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增多,糖尿病也会随之加重。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有关系,因为血红蛋白一旦与葡萄糖结合就不会再分开,直到血红蛋白死去(一般血红蛋白的寿命为3~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值不同于血糖值,血糖值在进餐前后有很大的变动,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在进餐前后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佳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的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比例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临床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它会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还会使眼睛内的晶状体被糖化,可引发白内障;它还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作为长期的血糖控制指标。若糖化血红蛋白值小于6%,表示血糖控制理想,若大于10%,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有研究证明,大多数空腹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减低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增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作为糖尿病筛选时应用,但也有人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诊断糖尿病不是一个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和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越大。·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制定降糖治疗策略。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餐后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4%时,则空腹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空腹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在控制血糖时应两方面并重。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由于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1天,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治疗近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反映患者过去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作监测糖尿病病人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对于急性代谢失常的糖尿病患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胰岛素强化治疗等尤为适用。糖化血清蛋白不能作为筛查糖尿病患者的依据,但它对于追踪病情、观察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糖化血清蛋白的正常值为1.9(±0.25)毫摩尔/升。尿液分析糖尿病人的尿液含糖量要比一般人高出很多,每天尿中排出的糖超过150毫克称为糖尿。不过尿糖值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尿糖值也会因为前后两天所吃食物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只通过一次的尿液分析是诊断不出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正常情况下,一天内通过尿排出的糖应为30~130毫克。如果血糖值超过8.9~10.0毫摩尔/升,尿糖值就会随之升高。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取尿,否则可能会导致化验结果不准确,影响糖尿病的确诊。血脂质分析血液里的脂肪叫做血脂,它来源于食物经肠胃消化吸收的脂肪,一般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仓库,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将多余的“燃料”储存起来,等到饥饿时则动员脂库分解,用来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脂质代谢紊乱在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血脂含量对了解病情、分析和判断药物治疗情况有很大的意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机体内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糖尿病性高脂血症是一种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在血浆中大量堆积,血浆甘油三酯常在22毫摩尔/升以上。血脂异常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不仅有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异常,而且脂蛋白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还有糖耐量减低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脂代谢也会发生异常,乳糜微粒和乳糜微粒残骸增加,大而漂浮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经肝三酰甘油脂酶处理而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查血脂应注意的事项:·禁食12~24小时后抽取静脉血化验。·抽血前数天最好停用血脂调节药物、降压药、激素等影响血脂的药物,如服用则记录用药情况。·抽血前至少两周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禁止抽血前大吃大喝。抽血前最后一餐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以免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近期体重稳定,无急性病、外伤和手术等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变化与各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病理改变及病情转归均密切相关,故β细胞功能检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以猪胰岛素为抗原取得特异抗清组成放射免疫试剂,可以有效地测定人血清中胰岛素的含量。根据胰岛素释放的曲线,对糖尿病的分型、鉴别诊断、判断胰岛β细胞的功能、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等均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在饮葡萄糖后30~60分钟出现胰岛素释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血中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呈平行关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包括以下3种尿液的检查方法即时尿液:取任意一次排尿尿液。只取中段和后段尿,因为前段尿液可能含有沉淀物和尿道细菌等。晨尿:晚上睡觉前把尿排尽,第二天早晨取尿的中段和后段,晨尿属于浓缩尿液,如检查有异,则视为有病。分杯尿液:将尿液的前2/3收集到一个杯子里,剩下的收集到第二个杯子里。通过检测哪一个杯子中出现血尿,可判断出血部位。收集一定时间内的尿液。24小时尿液:这种方法可测定肾功能、一天内尿的蛋白量和糖分的摄入量,以及排泄状况。类型:胰岛素释放障碍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且饮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值呈低水平状态,峰值低于正常值。表明胰岛素障碍导致迟缓反应。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口服葡萄糖后没有明显反应,部分患者高峰值出现在60~120分钟后,表明胰岛素分泌迟缓,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型,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增多型: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表明胰岛素分泌功能偏高。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C释放测定C是胰岛素分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β细胞分泌C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C分泌量较多,那么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也较多,反之,C分泌较少胰岛素的分泌也会较少。因糖尿病患者C水平与临床分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所以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C的分泌水平可以准确反映出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判定糖尿病的类型以及其严重程度。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空腹及葡萄糖耐量后1、2、3小时血清C的含量。C清除率为5.1(±0.6)毫升/分钟,较胰岛素1.1(±0.2)毫升/分钟为高,C每日含量相当于胰岛素的5%,占胰岛素分泌总量的0.1%。胰岛素抗体和血清胰岛细胞抗体测定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用药剂量的增加,加之外源性胰岛素不纯,部分患者会产生胰岛素抗体。还有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不断增加而病情却日益加重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就应该检测胰岛素抗体。检查结果若呈现阳性,表明已经产生了胰岛素抗体。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免疫关系密切,在血清中可测出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细胞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高达65%~85%,随着病情的延长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率为10%,但这些患者最终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的非糖尿病患者60%~70%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应用完整的胰腺组织或分离的胰岛细胞作为抗原,可以测定胰岛素细胞抗体,具体方法有免疫组化法、荧光免疫法、酶免法3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糖尿病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它的诊断、分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产生了许多实验室标准。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糖尿病诊断新标准,我国医学界大多也引用此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为糖尿病。(2)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千克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可诊断为糖尿病。(3)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小时及1小时血糖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1999年WHO推荐标准如下:(1)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有口渴、尿液增加、体重减轻或反复感染等症状,如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2)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3)IGT,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和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且<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4)IFG,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且<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所有人均应做OGTT以排除糖尿病。(5)OGTT要求:过夜空腹(10小时)后进行;早晨采空腹血标本;喝75克葡萄糖溶于250毫升水中;采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标本(只需一次标本)。2004年美国糖尿病医学会糖尿病诊断基准如下:(1)有糖尿病的症状,加上任意时间测得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2)空腹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26毫克/分升(7毫摩尔/升)(空腹的定义为至少8个小时未进食含有热量的食物)。(3)在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受试者必须口服75克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符合前三项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诊断注意事项要准确无误地诊断糖尿病,患者必须详细告诉医生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并进行详尽的身体检查和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而不至于漏诊、误诊。·在诊断糖尿病时患者应详细陈述有无家族病史,因为糖尿病具有遗传因素。·是否有既往病史,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末梢神经炎等。·有无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症状,即有无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形体消瘦等这些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也许有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比如食量增加,好多人会认为是好事而被忽略了。·妇女患者要注意有无异常分娩(流产、早产),生产巨大婴儿,外阴瘙痒等症状。·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肢体肥大症等。·尿酮阳性不一定是酮症酸中毒。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极度饥饿、呕吐频繁时也会出现酮尿,此时酮尿程度相对较轻,且血糖不高或降低。另外,患者在做糖尿病检查之前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正常饮食和体力活动至少3天;·检查当天早晨勿进食、饮水、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检查前停用激素、利尿剂、避孕药3~7天;·近期无急性感染、创伤、酮症酸中毒及情绪的剧烈波动;·早8:30前携带当天零点后第一次小便10~20毫升到医院进行检查,抽4次血,中午12:00之前做完检查。第三章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吗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缺失或者减退是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后的杀手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并没有大的损害,胰岛功能都在正常的范围内。病理学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会显著减少,在1年内死亡的病例,β细胞的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而2型糖尿病90%的病人的胰岛改变为胰岛淀粉样变性,胰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之间,胰岛β细胞数量仅中度或无减少。那些淀粉样的物质称为胰淀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内存在大量的这种胰淀素,它们并没有按照正常情况释放到血液中,而是堆积在胰岛内,从而造成了胰岛的损伤。这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过程,所以说,不是胰岛的损伤造成了2型糖尿病,而是2型糖尿病的发展造成了胰岛的损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由于胰岛的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糖耐量减低者离糖尿病很远吗以往糖耐量减低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隐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患者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被告知血糖浓度异常——这些患者的血糖值高于正常的血糖值,但还没有达到可确诊为糖尿病的水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听说这种情况就放松警惕,不做进一步的检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我们知道,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这些患者将来极有可能患糖尿病,而且糖耐量异常患者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也比血糖值正常的人要大。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就要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干预治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糖尿病胰岛素要一直打下去吗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冯若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试读:前言近年来,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2.8亿人患有糖尿病,我国则是糖尿病的“重灾区”,仅成年人的患病人数就达9200多万,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毫不夸张地说,糖尿病这个“杀手”,有可能威胁到每一个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血糖长时间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对全身各个器官及其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引发一系列的急、慢性并发症如中风、高血压、脑梗塞、失明、肾衰竭、神经损伤等,重者导致残废或死亡,甚至是猝死,因此糖尿病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甜蜜杀手”。尽管这个杀手威力巨大,但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望文生义的水平,或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富贵病”离自己很遥远。而事实却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离我们越来越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糖尿病的雷区。为什么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是哪些因素诱发了糖尿病?什么人容易患病?这些问题,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一些患者也不明所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患病,自己却浑然不觉,并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肥胖、妊娠、感染、精神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肥胖已成为公认的糖尿病高发的主要诱因。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趋向于享受型的生活方式: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被摆上餐桌,三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出门开车或坐车取代了步行和骑车。人们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运动却少了,身体越来越重,由此加重了胰岛的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促使糖尿病高发或一些带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提早发病。而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也会扰乱机体内分泌系统而诱发糖尿病。可以说,多数糖尿病都是“吃”出来、“闲”出来和“烦”出来的。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疾病。只要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在平时通过“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医药、教育、检测全面治疗,减少糖尿病诱发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完全可摆脱终身服药的痛苦。《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普及读本,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合理安排饮食,科学养护身体,积极防控糖尿病的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书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临床分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心理等各种治疗和保养手段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精心收集的降糖验方、秘方实用有效,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型、易患人群、早期征兆、检查、诊断标准等基本知识和糖尿病的认识误区;第二部分分析了西医针对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如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和移植手术等,同时就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就医、漏服药物的补救方法、药物的保存等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第三部分是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包括糖尿病病因、分类、治疗措施和各类中药方剂的使用;第四部分阐释了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中西医治疗措施,包括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第五部分介绍糖尿病的自然疗法,包括营养素疗法、饮食疗法、中草药疗法、药膳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读者可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素、蔬菜、水果、菜肴、常用降糖中草药以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古方、验方、秘方等;第六部分介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方面和保健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与分析,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正确管理自己,趋利避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家属提供更多关于糖尿病急症的处置措施,同时给予患病亲人更多的理解和有效的科学帮助;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可以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了解,提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引“糖”上身。第一部分认识糖尿病第一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的名字名副其实,精炼科学,准确地概括出糖尿病的具体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也就是说,只要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尿中一定含有糖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表现特征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当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尿中就会出现糖分。这样,糖尿病就发生了。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失常,体内的蛋白质,还有脂肪,都会出现代谢失常。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控制,就会导致肾、眼、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便会发生失明、肾衰竭、下肢坏疽、中风或心肌梗塞,最终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年在全球性的“争取联合国通过糖尿病决议”运动中公布出的惊人数字——在地球上,每10秒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死亡,在同一个10秒钟内,就有两例新的糖尿病病例发生。据此推算,在一年内,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6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壮大的“糖尿病大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已经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相当。2009年10月底,第20届世界糖尿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数据,当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85亿。多么惊人!要知道,1985年的时候,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只有3000万,2000年时,人数增加到1.5亿。新世纪不到10年,糖尿病患者竟然接近3亿。如果照此发展,到2030年,世界糖尿患者将达到4.35亿。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展还出现新的特点,那就是,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中青年患者所占的比例快速增高。基于此,国际糖尿病协会发出警告,声称若不加以关注,糖尿病的发展将面临失控的危险。国际糖尿病联协会的姆班亚教授说:“最新的糖尿病地图的数据表明,糖尿病蔓延已经失控。在与糖尿病的战斗中,我们正在节节败退。没有国家会幸免,而且没有国家有能力打败这一共同的敌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和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急剧增加,发病率也快速增长。据2009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4320万人,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糖尿病发病率也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5%,而城市的发病率则逼近10%。也就是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患病人数也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医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快速发展,主要与国人错误的饮食观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虽然糖尿病病因至今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也无法根治,但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并且,饮食治疗是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如果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用药、及时的自我检测和一定的心理治疗,我们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血糖是什么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糖。糖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人摄入食物以后,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分解燃烧产生人体所需能量。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与全身的组织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消耗和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则是失衡的。在人体中,主要由肝脏、激素和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糖。·肝脏。在血糖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体内的血糖来源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血糖的平衡。患有严重肝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激素。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这些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其中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导着葡萄糖在体内的合成和转化,是调节血糖的最重要激素。其余五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糖。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得血糖保持平衡。·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在肝脏、激素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胰岛素是什么谈到糖尿病,就不得不提到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来源是胰腺。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胰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器官呢?胰腺位于肝脏和胃的下部,长约15厘米,重约70~100克左右,外形像是一把勺子,顶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功能是指分泌胰液至消化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内分泌功能就是指分泌胰岛素等人体激素的功能。发生了糖尿病,常常是因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所致。胰腺中有一个像小岛一样分布的细胞团,因而人们称其为“胰岛”。胰岛内的β细胞能生产出一种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了。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帮助降低血糖的激素,因而它的分泌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血糖的水平。胰岛每天生产大约50单位(相当于2毫克)的胰岛素,约占人体中胰岛素总量的1/5。两者之间的关系血糖进入人体后,其中大部分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的,因为在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叫做“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胰岛素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胰岛素既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异生,降低血糖的浓度。血糖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论进食与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较稳定。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会变得很差,而血糖也无法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受到严重损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虽然糖尿病患者有着类似的症状,但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却不尽相同。据医学界研究,现在有一部分可以找到确切的原因,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根据临床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糖尿病研究的学者们就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一个家族有糖尿病患病史,则家族的血统亲属患病率高达34.3%,是普通人的26倍。此外,如果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糖尿病患者,那另外一个也有50%的发病几率。所以现在很多专家认为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基因遗传。糖尿病的发生与否不是由个别基因决定的,而是其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肥胖。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肥胖。肥胖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功能就会出现损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糖尿病。据统计,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肥胖者,而且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程度也有很大关系。·饮食习惯。糖尿病是个“富贵病”,据调查,越是富裕的地方,得糖尿病的人就越多,像我国的发达地区,如广州及珠三角地带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约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现代社会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特别是甜食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过多食用,进食没有节制,加上运动又少,容易发胖,种种因素致使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而且现在的糖尿病已经开始从老年糖尿病向中青年,甚至儿童转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妊娠。妊娠过程中,孕妇妊娠后期由于生理原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少数人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但病毒感染是否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我们的身体要想正常运作,就必须通过食物获取各类营养物质,而糖分(碳水化合物)则是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糖分主要是以谷物类、薯类、砂糖和水果等食物形式进入人体的,经人体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或是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以备肌肉运动所用。人们常说的“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的简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血糖的水平是经常变化的,一般在饭后,血糖的含量会明显上升。健康人在饭后血糖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自动增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其作为热量被消耗。因此,大约在饭后一小时左右,经过人体紧张的工作,血糖的水平就开始下降,饭后约两小时,血糖的水平就能基本恢复正常。当然,这都是针对一切正常(包括器官的功能和我们的饮食量、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来说的。然而,如果我们摄入体内的糖分过多,无法被身体及时消耗的葡萄糖就会存留在血液中。这样,过多的葡萄糖就需要大量的胰岛素促进吸收,短期内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若长期如此,胰腺就会逐渐疲劳以至功能衰退,逐渐变得无法顺利分泌胰岛素、无法自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或者所分泌的胰岛素质量欠佳,不能有效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上升,在空腹的时候或者吃饭两小时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持续,形成比较“稳定”的高血糖状态。在血糖上升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目前,大多数人都不能及时发现,因为他们在健康的时候很少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未加以纠正与改善,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么高血糖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血糖水平正常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脏的肾小管再吸收,而不会进入到尿液中。但是,当到达肾脏的葡萄糖太多的时候,肾小管就无法将它们完全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就会进入尿液,形成“糖尿”而排出,被人们发现。前面已经谈到,糖尿病是因为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得名。糖尿病的分类与分型1965年,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大多数,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继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极少数,发病原因较明确,大都继发于胰岛细胞的广泛损害,如胰腺炎、胰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报告中又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分类的新建议,1985年还作了某些修改。下表就是1985年进行修改后的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耐量异常的分类。199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专家委员会认为下表的分类尚不够全面,遂对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基于治疗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术语,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不将糖耐量低减作为一种分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取消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专家委员会又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下面仅就较常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进行介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和酸中毒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临床表现。这类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以儿童多见,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所致。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个体才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和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缺乏。1型糖尿病发病快,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就被彻底破坏掉了。部分患者会有一个缓冲期——几个月后,胰岛β细胞才会被彻底破坏掉。因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只能通过体外补充来获得胰岛素。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防止其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生存。1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发病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儿童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3~4岁和11~12岁两个年龄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1型糖尿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损伤两个方面。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的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使其转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顺利地打开葡萄糖通道,血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就是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异常升高。如果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耗竭,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无限需求,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随之升高。胰岛功能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也就是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胰腺的β细胞进一步严重受损,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各种状态下的需要,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就会严重缺乏。这个时候,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属于生活方式病,它与过量饮食、缺乏运动及过量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如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90%以上。妊娠糖尿病所谓妊娠糖尿病就是指妊娠前没有糖尿病,妊娠以后出现了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常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出现,因为这一阶段的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不过,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会很快回到正常水平。也有一部分患者血糖会持续较高水平,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那些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的妇女,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会比常人高很多,因此,要经常做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遗传因素和肥胖症是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就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检查。从这点看,怀孕后吃得越多对孩子越好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科学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把摄入人体内的葡萄糖有效地组织氧化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呈阳性,随之出现代谢紊乱。为了能及早地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糖尿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多食。多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食物在肠胃消化后转为葡萄糖,而葡萄糖还没能被充分利用,就从尿中流失了。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短缺的部分需要从体外补充,患者的饥饿反应加强,故出现多食,多食是为了补充尿中失去的糖分,而多食又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又会增加,饥饿感加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多食易饥,也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多尿。多尿即尿的频次和尿量增多。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中排出,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故出现多尿症状。一般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尿糖越高尿量越大。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尿量可以达到3000~5000毫升,甚至超过8000~10000毫升。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大,肾囊膨胀,患者可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多饮。多饮是由于多尿引起。多尿使体内流失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皮肤脱水而失去弹性。患者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相同,且饮不解渴。·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葡萄糖,而身体就会用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加速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速度,再加上水分丢失,患者体重急剧下降,形体消瘦。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三多一少”典型临床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成年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典型症状就不明显。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得病的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体检时或因为牙周炎、皮肤溃疡、水肿、视力减退等,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尽管此时他们的血糖已经很高,但他们并没有尿糖,因而“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时就医治疗。糖尿病的病症信号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国内外医学界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一旦患上,必须终生治疗。因而为了避免它对我们健康的侵袭,对其进行积极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糖尿病形成的过程中,每个人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大大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平常的自我监测中发现身体出现下列异常症状,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了。·口渴。每天总是感觉很口渴,虽然已喝了不少水,但仍不能解渴。·饥饿。尽管每餐吃得不少,但总有饥饿感,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开始逐渐减轻。·小便次数大大增加。小便排出量比平常多了2倍左右,而且一旦喝了水,大约一刻钟后就想立即上厕所。·身体疲乏、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增多,但仍然不够供应机体的需要。·消瘦、虚弱:没来由地人就变得消瘦、体重下降,或胖人变瘦,易感疲乏、虚弱无力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特异表现。·餐前或餐后数小时出现饥饿、心慌、乏力且四肢颤抖的现象。·出现肌肉痉挛,小腿肚抽筋等现象。·上楼梯时突然一侧腿膝关节乏力有欲跪倒现象。·无其他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现象。·无明显原因地出现性功能障碍现象,如女性月经紊乱,男子性欲减退或阳痿。·老年人出现性欲亢进现象。·齿槽溢脓,这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和重要征兆。·手足时常出现麻木,甚至有剧烈疼痛感、热感、虫爬感。·反复发作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征兆。·舌面上出现没有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菱形舌炎)。·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可能是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应引起注意。·皮肤上经常反复出现毛囊炎、疖、痈、癣等。·出现发展迅速的白内障。·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状,这是功能性腹泻,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手足发凉,全身发抖,有时还出冷汗。·受到创伤的地方,伤口的愈合速度大大低于从前。·血压和血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增高。·感觉神经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痹等症状。·耳道经常发炎,或是耳垢突然增加。·尿液检查中,曾查出尿中含有糖分。·血糖检查中,曾查出血糖水平稍微偏高。·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乃至昏迷症状。·尿道、胆道、肺部、皮肤等部经常出现反复感染症状。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有典型的症状,也可能毫无征兆,或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或者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表现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诊治。另外,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一些有别于男性的症状:●阴部瘙痒。这是尿糖刺激局部所致。●出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并伴以白带分泌。●性功能障碍。●腰臀比例过大(正常的腰围与臀围比值为0.7~0.85)。●孕妇产下巨大婴儿。糖尿病孕妇有15%~25%的人分娩出巨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再有,小儿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小儿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较急,发病比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下面是小儿糖尿病的几个表现:●多食、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委靡,经常性的遗尿。●起病急,发病前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反复起疖肿或湿疹,而且不易痊愈。●腹痛、腹泻,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频繁呕吐,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症状。●排尿困难,患儿体内糖代谢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神经、肌肉等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排尿不尽。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和血糖检测,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误诊。第二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确诊糖尿病需做哪些检查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检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糖尿病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糖升高,如果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出现了异常,我们就应该马上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确诊糖尿病需做的检查包括:尿糖检查、血糖检查和葡萄糖耐量测试等。通过检查确认患有糖尿病后,还应该做更详细的检查来确认糖尿病的类型以及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如血糖日差变动、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检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等3项检查。·空腹血糖值。空腹血糖值是指早上起床后到早饭前空腹状态时的血液血糖值。检查前一天晚饭后不能再进食。血糖值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为空腹血糖异常,大于7.0毫摩尔/升便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检查。餐后血糖检查与空腹血糖检查是相对应的。空腹血糖值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尔/升,健康人在进餐后,身体会自动将血糖值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会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会达到11.1毫摩尔/升以上。血糖检查·葡萄糖耐量测验。清晨空腹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并于服用前和服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抽取血液进行血糖测定。在葡萄糖耐量测验中,如果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通常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这三项检查中如果有一项检查结果超过了标准值,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血糖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饮酒,注意饮食,尽量保持平常的状态去接受血糖检查。同时,为了检查结果更加准确,至少要做两次以上的检查。如果血糖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当血糖值升高后,葡萄糖很容易就会跟血红蛋白相结合,这样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增多,糖尿病也会随之加重。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有关系,因为血红蛋白一旦与葡萄糖结合就不会再分开,直到血红蛋白死去(一般血红蛋白的寿命为3~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值不同于血糖值,血糖值在进餐前后有很大的变动,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在进餐前后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佳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的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比例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临床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它会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还会使眼睛内的晶状体被糖化,可引发白内障;它还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作为长期的血糖控制指标。若糖化血红蛋白值小于6%,表示血糖控制理想,若大于10%,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有研究证明,大多数空腹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减低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增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作为糖尿病筛选时应用,但也有人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诊断糖尿病不是一个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和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越大。●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制定降糖治疗策略。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餐后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4%时,则空腹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控制空腹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在控制血糖时应两方面并重。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由于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1天,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治疗近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反映患者过去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作监测糖尿病病人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对于急性代谢失常的糖尿病患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胰岛素强化治疗等尤为适用。糖化血清蛋白不能作为筛查糖尿病患者的依据,但它对于追踪病情、观察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糖化血清蛋白的正常值为1.9(±0.25)毫摩尔/升。尿液分析糖尿病人的尿液含糖量要比一般人高出很多,每天尿中排出的糖超过150毫克称为糖尿。不过尿糖值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尿糖值也会因为前后两天所吃食物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只通过一次的尿液分析是诊断不出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正常情况下,一天内通过尿排出的糖应为30~130毫克。如果血糖值超过8.9~10.0毫摩尔/升,尿糖值就会随之升高。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取尿,否则可能会导致化验结果不准确,影响糖尿病的确诊。血脂质分析血液里的脂肪叫做血脂,它来源于食物经肠胃消化吸收的脂肪,一般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仓库,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将多余的“燃料”储存起来,等到饥饿时则动员脂库分解,用来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脂质代谢紊乱在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血脂含量对了解病情、分析和判断药物治疗情况有很大的意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机体内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糖尿病性高脂血症是一种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在血浆中大量堆积,血浆甘油三酯常在22毫摩尔/升以上。血脂异常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不仅有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异常,而且脂蛋白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还有糖耐量减低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脂代谢也会发生异常,乳糜微粒和乳糜微粒残骸增加,大而漂浮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经肝三酰甘油脂酶处理而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查血脂应注意的事项:●禁食12~24小时后抽取静脉血化验。●抽血前数天最好停用血脂调节药物、降压药、激素等影响血脂的药物,如服用则记录用药情况。●抽血前至少两周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禁止抽血前大吃大喝。抽血前最后一餐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以免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近期体重稳定,无急性病、外伤和手术等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变化与各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病理改变及病情转归均密切相关,故β细胞功能检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以猪胰岛素为抗原取得特异抗清组成放射免疫试剂,可以有效地测定人血清中胰岛素的含量。根据胰岛素释放的曲线,对糖尿病的分型、鉴别诊断、判断胰岛β细胞的功能、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等均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在饮葡萄糖后30~60分钟出现胰岛素释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血中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呈平行关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包括以下3种类型:胰岛素释放障碍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且饮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值呈低水平状态,峰值低于正常值。表明胰岛素障碍导致迟缓反应。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较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口服葡萄糖后没有明显反应,部分患者高峰值出现在60~120分钟后,表明胰岛素分泌迟缓,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型,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增多型: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表明胰岛素分泌功能偏高。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C释放测定C是胰岛素分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β细胞分泌C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C分泌量较多,那么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也较多,反之,C分泌较少胰岛素的分泌也会较少。因糖尿病患者C水平与临床分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所以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C的分泌水平可以准确反映出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判定糖尿病的类型以及其严重程度。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空腹及葡萄糖耐量后1、2、3小时血清C的含量。C清除率为5.1(±0.6)毫升/分钟,较胰岛素1.1(±0.2)毫升/分钟为高,C每日含量相当于胰岛素的5%,占胰岛素分泌总量的0.1%。胰岛素抗体和血清胰岛细胞抗体测定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用药剂量的增加,加之外源性胰岛素不纯,部分患者会产生胰岛素抗体。还有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不断增加而病情却日益加重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就应该检测胰岛素抗体。检查结果若呈现阳性,表明已经产生了胰岛素抗体。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免疫关系密切,在血清中可测出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细胞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高达65%~85%,随着病情的延长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率为10%,但这些患者最终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的非糖尿病患者60%~70%会发展成1型糖尿病。应用完整的胰腺组织或分离的胰岛细胞作为抗原,可以测定胰岛素细胞抗体,具体方法有免疫组化法、荧光免疫法、酶免法3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糖尿病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它的诊断、分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产生了许多实验室标准。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糖尿病诊断新标准,我国医学界大多也引用此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为糖尿病。(2)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千克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可诊断为糖尿病。(3)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小时及1小时血糖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1999年WHO推荐标准如下:(1)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有口渴、尿液增加、体重减轻或反复感染等症状,如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2)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3)IGT,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和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且<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4)IFG,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且<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所有人均应做OGTT以排除糖尿病。(5)OGTT要求:过夜空腹(10小时)后进行;早晨采空腹血标本;喝75克葡萄糖溶于250毫升水中;采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标本(只需一次标本)。2004年美国糖尿病医学会糖尿病诊断基准如下:(1)有糖尿病的症状,加上任意时间测得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2)空腹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26毫克/分升(7毫摩尔/升)(空腹的定义为至少8个小时未进食含有热量的食物)。(3)在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受试者必须口服75克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升)。符合前三项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诊断注意事项要准确无误地诊断糖尿病,患者必须详细告诉医生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并进行详尽的身体检查和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而不至于漏诊、误诊。●在诊断糖尿病时患者应详细陈述有无家族病史,因为糖尿病具有遗传因素。●是否有既往病史,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末梢神经炎等。●有无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症状,即有无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形体消瘦等这些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也许有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比如食量增加,好多人会认为是好事而被忽略了。●妇女患者要注意有无异常分娩(流产、早产),生产巨大婴儿,外阴瘙痒等症状。●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肢体肥大症等。●尿酮阳性不一定是酮症酸中毒。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极度饥饿、呕吐频繁时也会出现酮尿,此时酮尿程度相对较轻,且血糖不高或降低。另外,患者在做糖尿病检查之前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正常饮食和体力活动至少3天;●检查当天早晨勿进食、饮水、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检查前停用激素、利尿剂、避孕药3~7天;●近期无急性感染、创伤、酮症酸中毒及情绪的剧烈波动;●早8:30前携带当天零点后第一次小便10~20毫升到医院进行检查,抽4次血,中午12:00之前做完检查。第三章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吗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缺失或者减退是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后的杀手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并没有大的损害,胰岛功能都在正常的范围内。病理学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会显著减少,在1年内死亡的病例,β细胞的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而2型糖尿病90%的病人的胰岛改变为胰岛淀粉样变性,胰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之间,胰岛β细胞数量仅中度或无减少。那些淀粉样的物质称为胰淀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内存在大量的这种胰淀素,它们并没有按照正常情况释放到血液中,而是堆积在胰岛内,从而造成了胰岛的损伤。这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过程,所以说,不是胰岛的损伤造成了2型糖尿病,而是2型糖尿病的发展造成了胰岛的损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由于胰岛的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糖耐量减低者离糖尿病很远吗以往糖耐量减低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隐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患者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被告知血糖浓度异常——这些患者的血糖值高于正常的血糖值,但还没有达到可确诊为糖尿病的水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听说这种情况就放松警惕,不做进一步的检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我们知道,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这些患者将来极有可能患糖尿病,而且糖耐量异常患者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也比血糖值正常的人要大。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就要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在我国,年龄超过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超重、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的妇女等人群更应及早检测血糖。这些高危人群不仅要测空腹血糖,还要测餐后血糖,因为餐后血糖不正常的人多半是糖耐量代谢异常人群,他们虽然还不是糖尿病患者,却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其中有30%会变成糖尿病患者。参照上页“糖耐量异常患者对照检查表”,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表中所列举的情况。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与表中所列的对应项比较多,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不会患糖尿病糖尿病的可遗传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现象,说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同一家庭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患糖尿病。这就说明,不是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就一定会患糖尿病。与遗传因素相比,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更大。对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但它所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能说从此就不会患上糖尿病,引发糖尿病的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其中包括:病毒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及精神过度紧张等等。糖尿病遗传无法预防吗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20%~40%的子女会从母亲那儿遗传患上此病。但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所以糖尿病遗传是可以预防的。首先,为了预防下一代遗传病的发生,必须在这一代做好择偶与婚配的工作。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1/7~1/3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1/2。因此,糖尿病患者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其次,合理、科学的调控饮食,忌辛辣甜腻食物及烟酒,控制体重;坚持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此病;妇女妊娠时应合理饮食,尽量使胎儿体重在理想范围,因为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患糖尿病;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情绪过激和精神紧张。再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遗传病并非都是在出生时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在儿童时期,有的甚至成年后才逐渐显出症状和体征。如能在症状出现前定期做尿检查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出现异常或糖耐量减低,立即进行干预治疗,便可以控制一些糖尿病遗传病的发生。吃糖易得糖尿病吗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糖,进而认为糖尿病是由吃糖引起的。这种认识其实没有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者都与遗传因素和感染、肥胖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致病机理就是胰岛受损,胰岛素活性不足。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如果胰岛素分泌失调,活性不足或相对不足,就会引起血液中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影响了对糖的调节。当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糖升至160~180毫克时,即超过肾小管吸收糖分的能力时,尿液中的糖分增加,就出现了血糖增高现象,出现糖尿病。由此可见,糖尿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却跟吃糖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吃糖可以导致肥胖,而肥胖又可能诱发糖尿病,这种间接关系还是有的,所以,吃糖也不应过量。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吗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老年人(65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20~40岁人群的10倍。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最高发病人群。但这些并不能说明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只是相比较而言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机体组织老化,基础代谢率下降,胰腺随年龄增高而逐渐老化,胰腺的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全身各器官衰老不协调。●生活质量提高,营养成分改善,老年肥胖者尤其腹部肥胖逐渐增多,肥大的脂肪细胞膜上单位面积的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其与胰岛素结合的亲和力降低,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体力活动减少,机体利用和消耗葡萄糖量减少,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耐量减弱。●老年人肌肉逐渐减少,由占人体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组织则从20%增至36%,此消彼长,导致葡萄糖消耗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起病后不易被发现,症状也不明显,较难及时诊断,因此若有以下情况应首先考虑是否有糖尿病的存在:●食欲大增而体重却日益下降。●常发生皮肤、口腔感染且伤口日久不愈。●四肢麻木,肌肉酸痛。●老年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老年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瘙痒。另外,老年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患病率高。50岁以上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40%以上,60~69岁为患病峰龄。调查显示,北方城区中老年人群中,有14.5%体重超重,69%达到肥胖程度,糖尿病患病率为7.8%。●表现不典型,较难及时诊断。老年糖尿病人多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情较轻,难以及时诊断,容易漏诊。许多患者是在进行身体检查或者因其他疾病做常规血糖检查时才发现。●老年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多因素遗传病。●非酮症高渗性并发症。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是老年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2/3的病人大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诊治,则预后严重,会导致脑细胞坏死,死亡率可达到40%~60%。●心脑血管病为主要死亡原因。有人统计,约有70%~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易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能力下降,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受损,防御感染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对感染的应激能力下降,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感染,感染又会加重糖尿病。感染以肺部多见,其次为泌尿道、胆道肺结核及真菌。孩子小就不会得糖尿病吗提起糖尿病,大家就会想到这是大人才得的病,糖尿病基本上是成人的专利。但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学龄前儿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全球15岁以下人群中平均每天增加200名糖尿病患者。造成孩子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在家长的宠爱下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经常吃甜腻、油炸等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但平时又缺少运动,消耗少,体重上升得特别快,结果导致孩子血糖过高,引发糖尿病。另外,遗传导致患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因素成为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发病趋势。儿童糖尿病是可起始于任何年龄的,但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为5~6岁(或7~9岁),另一为青春期初期(11~13岁),发病率明显低于成年人。儿童糖尿病多数起病急,病情严重,其中半数以酮症酸中毒综合征起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会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多食、多尿、多饮,且形体瘦弱,血糖与尿糖显著升高,尿酮体呈阳性。大部分儿童患者可以通过血糖测定确诊糖尿病。以下是儿童糖尿病的几个主要特点。●儿童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成年人。●儿童糖尿病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其发病机理及病因与2型糖尿病明显不同,二者均有家族史,但1型有某些病毒感染史。●儿童糖尿病多急骤,且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发生率越高。慢性并发症以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多见,约有40%死于肾功能衰竭。●儿童糖尿病血浆胰岛素与C水平绝对降低,需终身以胰岛素替代补充治疗。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常识,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经常锻炼身体等等,做孩子的生活榜样,而不是宠着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对于预防糖尿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此外,对于有家族病史尤其是肥胖的青少年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做到早防早治。家长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口渴、消瘦、胃口不适等症状,最好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隐患。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吗日本的研究人员在1993~2004年收集了4万名男性和9万名女性的健康状况资料,在研究开始时所有参与者都没有糖尿病。研究期间,在60~79岁的参与者中,跟传统观念一致,体重指数(BMI)较高的参与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但令人惊讶的是,体重指数低于18.5(BMI较低)的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比BMI为18.5~24.9(BMI正常)的人高出30%。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消瘦的身体就不会患糖尿病,相反,身体过于消瘦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很多。消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体型就瘦,还有一种是由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因糖尿病而导致身体消瘦。本身体型就瘦的人,如果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吸烟、酗酒,身体营养水平差,这都会影响或减少胰岛素分泌,最终引发糖尿病。另外一种由于糖尿病而导致的身体消瘦,由于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不被吸收,大量的排出体外,只能消耗机体的脂肪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因此,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想远离糖尿病,任何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心态。在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保身体健康。能吃能喝,不会得糖尿病吗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一直认为,能吃能喝,就代表身体健康,不会生病,更不会得糖尿病。这是由于人们在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对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疾病症状不能准确地辨别,而产生的认识误区,殊不知能喝水和能吃饭就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而这些症状都被“习惯性”地忽略了。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体重减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血糖异常升高超过一定浓度时就要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排出时会带走大量水分,这就表现为尿多。尿多了人体就会缺水,因而要大量喝水补充水分,这就是喝多。由于葡萄糖的吸收出了问题,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3-31 糖尿病胰岛素要一直打下去吗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